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模因理论下歌词翻译的诗性
范文 莫凡 田翠芸


【摘要】歌词的翻译往往伴随着与诗歌作比较,因为歌词在形式与翻译技巧上与诗歌的翻译技巧可以互相借鉴。因此,在讨论歌词的翻译的同时,也应在充分理解其内容和音乐性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与诗歌相关或相似的因素进行斟酌,本文主要是从模因理论出发,通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理论为指导,将经典英文歌的歌词进行举例论述,从不同模因理论的阶段对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进行了讨论,力求在歌词翻译中能够完美地将歌词翻译中的诗性与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进行融会贯通,实现歌词翻译的诗性之美。
【关键词】模因理论;歌词翻译;诗性
【作者简介】莫凡,田翠芸,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随着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现如今大量英文歌曲在中国的流行,深受群众的喜爱,但是其歌词翻译却始终良莠不齐,其翻译的质量亦是惹人堪忧,有些甚至引起并造成了很多误解,使得广大听众以及中英双语学习者以及爱好者深感无助。由于歌词本身具有音乐性,再加上其从形式和内容上与诗歌相近,因此本文致力于对歌词翻译的诗性这一层面,结合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理论进行诠释与研究,力求使得中西听众在对于歌词的翻译上引起共鸣并进一步为实现中外歌词翻译等文化交流形式与活动更加准确、通达的效果。
二、翻译模因理论介绍
翻译模因理论的提出者是芬兰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他将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提出的“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文化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一个单位”(道金斯,1976)。
切斯特曼这种将语言学领域与翻译领域的双重跨界组合使得切斯特曼所研究的翻译模因理论更具生存力。他还提出了五种超级模因(supermemes),即:源语与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一直译模因、以及写作即翻译模因。(切斯特曼,1997)本文将这一理论与歌词翻译的诗性相結合,亦是想为歌词的翻译注人了新的生命。
三、歌词翻译的现状与翻译策略
歌词的翻译最早追溯到1923年《国际歌》的引入,这首歌作为无产阶级不朽的战歌,被瞿秋白先生最早由俄语转译而来,后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广为国人传唱。而后,随着各种音乐软件以及网络上提供的歌词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存在着保量不保质的问题,在歌词翻译领域仍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翻译体系。
四、模因理论下歌词翻译的诗性
模因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主要体现了五种超级模因形式,而对于歌词翻译这一特殊文体翻译下则要对五种超级模因进行分别考虑,首先是源语言与目的语言的模因,源语歌词与译文歌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模因复制关系,因为当原歌词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在译文中便出现了复制语言与译入语言,而由于歌词翻译的诗性对其要求则显得更加清晰严谨,其译文对比如下表:
本文主要选取的是卡朋特兄妹(The Carpenters)于1973年发行选自专辑 Now & Then的经典单曲《Yesterday Once More》中的译文,这首单曲曾经被评为近英文流行歌曲三十年中最受欢迎的暖心怀旧曲目,其歌词加上温暖的旋律更是深情无限,风靡全球,成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首次接触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英文曲目。笔者将其基础翻译以及诗性翻译在此作对比,便可一目了然地发现,在第一个超级模因中,源语与译入语的模因中,存在了复制语言与译入语言,“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作为歌词首句,在翻译中其复制语言体现在对于源语言的直译上,但是又因为源语被翻译成了汉语,因此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以及形式,这边是模因理论的应用,接下来的翻译也是如此,而对于诗性这一层的要求,则要对比基础译文与诗性译文了。不难发现,基础译文过于直译,清楚明了地将原歌词进行了翻译,相对准确地翻译出了没一句歌词多对应的汉语语言,但是较之与诗性译文则除了在形式以及韵脚上有所欠缺之外,更是缺少了音律的美感。
而这便是第二类超级模因在歌词诗性翻译的体现,第二类超级模因是对等模因,与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针对歌词的翻译可将其分成相同意义相同功能、不同意义不同功能,以及不同意义相同功能和相同意义独立功能四个方面。(奈达,1993)第三类是不可译模因,这种模因在笔者的研究中认为是一种消极模因,即原文不可译的观点。因为在翻译界对于诗歌,尤其是古诗英译一直存在着是个不可译的观点,甚至有学者提出倡导只有诗人才可译诗的观点。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从翻译模因理论的角度,本身模因(翻译的单位)越小就越倾向于直译,模因(翻译的单位)越大则越倾向于意译,因此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歌词诗性翻译,要尊重不可译模因的存在,但是也要注意歌词本身的音律与美感,正如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形意三美原则,对比如下表:
最后是翻译模因理论的写作即翻译模因,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原文的再创造,对于歌词的翻译来说,每段歌词所对应的阶段应该是由特定的情境范围以及历史背景所限定的,正如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60、70年代的红色记忆、80年代的四大天王、九零年代的说唱,在对于上面的译文中“When they get to the part,where he s breaking her heart. 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 just like before. It is yesterday once more.”这几句正是代表了一个女孩由年少懵懂到情窦初开,再到如今怅然若失的心情更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当歌者唱到那一部分\歌里男孩使女孩伤心\我真的就会泪流满面\那感觉就如从前一样\歌里仍是那昨日时光”这种更为诗意的表达跟更够烘托出当时的心情,虽然在最后一句“歌里仍是那昨日时光”上遵从了翻译模因理论中的写作即翻译模因,对原歌词进行了改写,但是收获的效果确实更加饱满的,让人能够感受到“生活几经煎熬,歌里涛声依旧”的无奈与安慰。其实这也从另一层面证实了每一个阶段,模因都是以不同的形态进行不断复制和传播的,因此说这一理论也是经过了层层筛选以及考验后生命力最强的理论也是将其应用于歌词翻译最具指导性的重要原因。
五、结语
歌词的翻译如同诗歌翻译一般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在字句之间斟酌筛选,也需要译者具备强大的双语能力,在处理歌词的内涵时,结合翻译模因理论能够对翻译实践进行指导,更加便于译者突出个性并使译文别具特色构建出合理且新颖的翻译理论建构,本文主要应用了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经典英文歌词时更注重保留源语严重不可译模因以及对等模因的重要性,在充分理解作词者意图以及歌曲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诗性风格、形式以及韵律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样反复斟酌所得出的作品希望能够进一步让听众以及读者感受到歌词诗性的美妙,提升对于歌词意境的双重感受。
注释:文中歌词原文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8%E6%97%A5%E9%87%8D%E7%8E% B0/3805692?fr=aladdin文中基础译文取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8%E6%97%A5%E9%87%8D%E7%8E%B0/3805692?fr=aladdin文中诗性译文为笔者自译。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225-300.
[3]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993.
[4]陳林.歌词语言的表达方式[J].中国音乐,1996.
[5]崔雪,梁栋.英文流行歌曲中的押韵美[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
[6]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
[7]井燕.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采茶歌的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 2018.
[8]李程.歌词的英汉翻译[J].中国翻译,2002.
[9]孙丰田.英汉歌同翻译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10]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谢婉莹.美国嘻哈音乐歌词翻译的文化转换原则和翻译策略[J].文存阅刊,2018.
[1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