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黄色墙纸》中女性的困境 |
范文 | 【摘要】《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一篇半自传体短篇小说。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出现了诸多意象,本文通过分析“房间”“孩子”以及“墙纸”的双重意象,探索《黄色墙纸》中女性的困境。 【关键词】《黄色墙纸》;双重意象;女性 【作者简介】杨文颖(1989.07.01-),女,侗族,贵州铜仁碧江人,贵州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社会学家以及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一篇半自传体短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生存的心理状态:痛苦,压抑,甚至变得疯狂……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备受男性压制的状态。女主人公的丈夫和哥哥都是“内科医生,同样自视颇高”,其实她的丈夫和哥哥都是男权社会中一个男性的缩影,他们地位颇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就是“权威”,同时他们又对女性的心理状态漠不关心,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女性,习惯主观地去看待女性。《黄色墙纸》中出现了诸多意象,如“房间”“孩子”“墙纸”以及“写作”等。“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而本文提到的“双重意象”指的是“客观物体经过创造而具有了双重含义,并且这两个含义彼此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在《黄色墙纸》中,部分意象是具有双重含义的,其中最为明显有:“房间”“孩子”以及“墙纸”。“房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庇护所”,同时又象征了限制她自由的“牢笼”;“孩子”既象征了不受社会所约束的“自由”,又象征着会带给女主人公的“束缚”;“墙纸”既象征了“压制”,又象征了“反抗”。这些意象所具有的截然相反的双重含义,揭示了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一、“房间”的双重意象 “房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庇护所”,同时又象征了限制了她自由的“牢笼”。在《黄色墙纸》中,作者多次提到她所居住的房间,并对房间有较为细致的描述。她非常喜欢这个房间,房间宽敞,视野宽阔,能看到宜人的景色,如文中写道“这是个宽敞、通风的小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和煦的阳光十分充裕。”这个房间如同一个庇护所,她只有躲在里面才能保留住她仅存的一丝初心,才能让她免于外界的纷扰。女主人公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她不喜欢任何人的陪伴,她甚至不希望丈夫回家。只有独自一人待在这个房间里,她才能暫时地摆脱男权社会所施加给她的压力。这个房间“不仅是个护理所,也是个健身房和活动室。”文中曾提到女主人公“被禁止任何‘工作”,女主人公被丈夫禁止了任何工作或稍微“剧烈”的活动,由于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他所说的话被视为了“权威”。其实什么也别做对于一个已经备受心灵煎熬的女性来说不但没有丝毫治愈的作用,反而更是火上浇油。相反,能够适当地工作,活动对她的修养才是有帮助的,而这个房间在女主人公看来又是个健身房与活动室,因此对她来说,这个房间是一个能够帮助她走出痛苦的庇护所。 另一方面,这个房间又深深困住了女主人公。文中写道“我们的房子孤独地远离公路,远离3公里外的村庄”[1],因为房间是属于这个房子的,所以这栋房子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这个房间的状态。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是远离外界的,这无疑暗示了这个房子将她与外界相隔绝的一个状态。文中也写道,“我绝望地生气,如果从窗户跳出去将会是令人敬佩的,可是窗栅很坚固。”当女主人公表示她想“出去”,甚至是从窗户跳出去的时候,说明女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已经处于一个极度的压抑状态了,她急切地想要逃出去,想要摆脱这牢笼般的房间,但是她连从窗户跳出去都不可能,因为窗户被窗栅封死了。此时此刻的房间就如同一个牢笼般把她困在里面,甚至可以说是把她囚禁在里面,让她无法逃脱。二、“孩子”的双重意象 “孩子”既象征了不受社会所约束的“自由”,又象征着带给女主人公的“束缚”。这里可以通过女主人公和孩子各自对“墙纸”的态度来阐述。女主人公对那幅墙纸是一种恐惧的情绪。因为墙纸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拥有着至高无上绝对权力的男权社会,如文中写道墙纸背后躲着女人,她们“想爬出来,可是墙纸把她们牢牢封住。”女主人公对墙纸的害怕与恐惧,代表了她对男权社会的恐惧与害怕。而孩子呢?文中写道“无疑,孩子们恨这画”,相对于女主人公对墙纸的“害怕”,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是“恨”,这是一种出于天真烂漫的普通讨厌罢了,孩子们并不害怕,因为他们的心灵还没有遭到社会的欺压。再如“有一件安慰我的事是,我们的孩子很乖也很快乐,不用被墙纸的幽灵困扰。”让女主人公感到安慰的是她的孩子不像她那般饱受着墙纸,或者说男权社会的折磨。在她看来,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续,而从孩子身上她看到了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孩子并没有遭到主流社会的欺压,他们的心是烂漫的,是自由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象征了“自由”。 另一方面,“孩子”又成了女主人公的束缚,“为了小孩的安全,玻璃窗被安装木栅;一些金属环挂在墙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她的孩子的原因,她所居住的房子才如同牢笼般地安装了木栅,将她囚禁在里面。也因为孩子,女主人公不可能实现完全而彻底的自由,她的心总是受着某种牵绊。因此,“孩子”又象征了“束缚”。三、“墙纸”的双重意象 “墙纸”在这篇文章中既象征了“反抗”,又象征了“压制”。女主人公对黄色墙纸的态度就暗示了这面墙纸的双重意象,她对墙纸既喜欢又害怕。她说,“我真喜欢自己的小屋,只要没有那墙纸——或许只要有那墙纸。”她喜欢墙纸,是因为墙纸意味着一种“反抗”,如墙纸是“一幅缺乏秩序感、对规则公然挑衅的作品”,这句话能够看出墙纸的与众不同,当时的女性被限制在各种各样的框架之中,社会有着各种所谓的“秩序”“规则”。而正是那些所谓的“秩序”和“规则”压制着女性。而这幅墙纸的出现,它上面的画是毫无秩序感的,仿佛是对公然的一种挑衅。再如,“我过去还不能肯定潜伏在画后面的是什么,现在我能肯定那里躲着一个女人!白天她温柔地隐藏自己,我想是墙纸把她藏得严严实实。”墙纸背后藏着的女人,她懂得反抗,但是呢?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女性的任何反抗都会被打压得所剩无几,此时墙纸帮助女性做了隐藏,使得人们难以察觉她们的反抗。所以墙纸在这里意味着一种“反抗”。 而另一方面,她害怕那面墙纸一方面是因为墙纸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一种“压制”,她感觉自己生活在那个屋子里被时时刻刻监视着,如,“画面上仿佛一个割裂的脖子和两只球状眼球的形象在凝视着我”。另一方面,墙纸仿佛一面隔离镜一般,把女性困在里面,关押在里面,有一段对墙纸和女性较为集中的描述,“它后面藏着的那个女人在敲打墙纸!有时我觉得有好几个女人躲在后面,有时候又只有一个。她用指甲拼命地抓,到处乱抓。光线强起来时,她就不动了。光线一暗淡下去,她就拼命地敲击。她想爬出来,可是墙纸把她们牢牢封住。我想这就是墙纸上为何仿佛有那么多头颅的原因。就在她们要冲出来时,墙纸把她们顶了回去”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到墙纸压制着那些女人,每当她们想要冲破那面墙纸,彻底地逃出来时,墙纸又会再一次把她们顶回去,永远地压制着她们。此时,“墙纸”又象征了“压制”。四、总结 《黄色墙纸》中的双重意象,揭示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她们既被庇护所般的“房间”保护着,又被牢笼般的“房间”囚禁着;孩子们既让她们看到了未来能够走向“自由”的希望,又在现实中深深“牵绊”着她们;她们渴望着“墙纸”所暗藏的“反抗”,又厌恶着“墙纸”所带来的“压制”。她们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参考文献: [1]夏洛特·P·吉尔曼,吴其尧.黄色墙纸[J].名作欣赏,1997,03.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杨文颖.论《海上扁舟》中自然的本质-以双重意象解读[J].校园英语,2018,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