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 |
范文 | 【摘要】翻译学的生命在于翻译者对理论的使用和创新,不受限于某个严格的理论,所以翻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改良对于理论的不断更新是十分具有意义的。翻译学内含有许多不同的子学科,本文就在这些现有的学科体系上,对翻译学的应用方式提出一定新的可能,例如翻译史、翻译学的教学等,希望能够为翻译学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学;应用翻译;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丁枫(1997.0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武汉东湖学院(翻译专业),本科,研究方向:翻译。 翻译学是一门活着的、具有自身理论生态的学科,其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都属于某个独特的理论体系,都可以专门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笔者现将翻译学的具体理论分成几个不同的视角,从翻译学历史、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伦理等几个方面来对翻译学进行阐释。 一、翻译学历史 翻译学历史是研究翻译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当前翻译学界关于翻译学历史的相关资料十分缺乏。这对我们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在充分研读相关文献后,认为可以用不同种类的线索将翻译学历史串联起来,这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正确全面地认识翻译学史。 1.以“关联序链”为线索。关联序链是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视角,翻译作为人的思维的积极活动,当然也会遵循这一任职顺序,通过关联序链串联起翻译文献的不同的语言、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可以以多个视角来审视翻译学历史。 2.以译者与翻译环境为线索。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翻译环境也有所不同,一部时间顺序上完整的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翻译环境的记录。将翻译者至于客观的大环境、小环境中,可以从译者的社会背景来对译者的主旨思想进行理解。这一串联方式也是笔者个人最为认可的一种翻译方式。 以译者的视角来对翻译学史进行研究,是对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的肯定,一个时期的所有译者翻译思想的集合就是这一个时期翻译学历史的中心。将人作为翻译学史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更加精确地总结出翻译学的时代特点。 翻译是译者通过自己思维对作品的再创造,社会环境和翻译者的知识体系是影响翻译作品的原因,而翻译者的最终作品就是翻译者翻译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既符合翻译作品产生的时间顺序,也符合学者研究翻译作品的逻辑顺序。以这样一个线索研究作品,可以从原有的作品中揭示出一些新意。 二、翻译教学 近年来我国对翻译学教育和学科建设日渐重视,相应的师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速度就成了决定当前翻译学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从翻译学的研究视角来对翻译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的翻译学教育需要建立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上。也就是在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保证翻译文献和译文和学生个人经历、生活经验、知识体系的联系。 为了完善翻译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翻译学教材需要保证一下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翻译内涵和外延,注重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作品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其次选择的作品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要符合正常人的思维方式,避免个人化色彩过多的翻译作品。调整好准确性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翻译学的教学,笔者在经过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论:在翻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翻译教材的理论教育,同时适当结合文学等跨学科知识。保证建立一个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三、翻译批评研究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翻译活动付诸实践后的重要检验标准。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对最终作品的实际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翻译批评的研究,就会导致翻译的作品缺失了鞭策和改进的空间。翻译批评理论共分为几种不同的批评路径。批评者可以从作品的文学价值、伦理价值等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指示。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上,可以具体地将翻译学视角、观点、理论来开展翻译批评。翻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理论体系,需要将译者、社會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才能够完善翻译批评研究的理论体系。 翻译无法完全精确,这也是语言之间的隔阂所决定的,翻译的模糊性就会对各类作品尤其是文学类作品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而翻译批评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就会对翻译的模糊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不确定性,这就会使翻译在准确性和文学性中产生了矛盾性,如何兼顾到翻译实践中文字和语言的文学性与准确性,措辞究竟是更加精确还是更加模糊,这都是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翻译伦理 翻译的作品最终将流入社会,以供社会成员鉴赏和品味,所以翻译的作品和伦理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翻译学界研究不断深入,翻译伦理在国内外翻译界也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当前关于翻译伦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作品受众的文化背景、社会伦理、法律规则等方面。各国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翻译生态的整体性,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翻译的语言、文化以及生态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这些研究的不同层面都和翻译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受到了社会伦理的制约和限制。从伦理学角度来对翻译学研究进行思考,是对翻译学其他领域的一次拓展,可以帮助研究者们完成对翻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关于翻译伦理的平衡性与和谐性,指的是翻译学的综合生态的平衡,这包括了翻译内容的平衡和跨语言文化的和谐。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整合平衡与微观层面的环境平衡。在评论译文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注意翻译的平衡性,如果缺乏了对译文文本的平衡性与和谐性的审查,就应当视作译文本身水平的不足。这也是翻译学伦理在译文审查过程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翻译理论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翻译生态整体环境的考察,倡导不同译本的和谐共生才是翻译学理论的重要原则,多样性与共生性在翻译界是两个重要的特征。这也是在未来翻译学想要实现健康发展所必须坚持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则。 翻译伦理理论在翻译学界是一个新生的科目,由于没有存在严格的教条,所以研究和发展空间也是十分宽广的。所以我们可以对这方面研究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任何有关于翻译伦理的相关研究都应该支持和鼓励。 翻译的生态和环境是始终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相应的,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译者需要自觉地将自己的翻译内容靠近这一环境,同时要适应不同翻译内容的自身特点,实现译者自身特点、环境特点、原作特点的融合与协调,这样才能译出经典的作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这也是为了保证翻译作品的整体质量所提出的要求。兼顾好译者、作品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的因素都纳入翻译的过程当中来,同时保证不对翻译界的整体环境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顾及自身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度。 五、翻译流派 翻译流派,也就是翻译风格、指导思想、研究方向相一致的翻译者所组成的翻译群体。每一个新的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不同翻译流派之间的争鸣与交流。学派的形成标志了研究过程脱离了简单的译者个人研究,而转为一群拥有相似旨意的译者共同的努力,更多主体之间的交流更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极大程度地激发翻译学界研究者的研究潜力和研究能力。 自从古罗马时期翻译学就已经形成了流派众多的局面。这一点在西方翻译学的发展历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流派之间的交流更是促进了翻译学和外学科之间的跨學科交流。实现了翻译学和临近学科之间的融合、交流、相互促进。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度就稍显欠缺,但是当前对翻译学派的研究已经初具一定的规模。对于翻译学派的形成条件,本文将进行简要的列举:优秀的学派带头人、有一定规模的追随者、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式、独特的翻译风格、独立的学术平台、严密的组织结构。这些都是一个翻译学派所需要具备的因素,唯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翻译学的研究学派暂时还未能取得广泛的认可度,上述标准可以为希望建立学派的翻译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我国翻译学界一旦能够形成稳定的学派争鸣的局面,对我国的翻译学的进步和外国优秀作品的引进都有着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六、结语 翻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不同语言的转化过程,翻译的过程囊括了社会伦理、作者自身特点、作品传达的意趣等各个不同的因素。翻译学在指引翻译的过程中的作用便得以体现。本文旨在研究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希望能够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欢迎对本文提出批评和意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 2017(05):5-10+99. [2]邓科.中国当代译论话语场中的生态翻译学:基于理论发展的视角[J].上海翻译,2017(5):1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