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突出目标整合 促进环节灵动 |
范文 | 周晓红 【摘 要】教学从有效走向卓越是教育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的这种提升提供了可能。对课程目标的细化、学科目标与学科方法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双边活动的灵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有意义、有人性与精神。 【关键词】灵动课堂;目标整合;环节灵动 “問题导学 灵动课堂”是我校近几年一直实施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的模式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师教学理念转变,课堂师生双边活动频繁有效,课堂教学生态得以根本改观。随着课改的有效推进,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思考的深入,笔者在构成课堂教学各目标要素的有效整合和构成课堂各环节的高效灵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一、构成教学各目标要素的有效整合 以导学案为抓手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目标引领作用,要求教师在备课与准备导学案的过程中,对每节课、每个单元(教学单元)目标与课程目标、考试说明、学情分析、师资状况相关的校本化教学目标合理定位。 1.对课程目标的细化整合。 由课程到单元再到课时,让课程目标逐渐融入每个课时,从而形成外延缩小、内涵扩大,但内涵不游离主目标,让每一课时都是有效的,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可能陷入在就课论课的境地。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嵌入式,使得课程目标有实地感,不虚空,让教师有抓手,更容易在一个不长的周期内感受到教学的效益和成功感。 2.学习方法与学科目标的整合。 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原则,离开学生主体的学科目标就沦为教师的满堂灌,另一方面,学生主体的学习方法如果不基于学科目标就会形成课堂的看似闹腾而毫无内涵。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灵动课堂高远目标定位的要素之一。 3.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于每一个单独课时来说,单个目标的初步实现是可能的。在实践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必须是互动环境下产生的。在灵动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责任和生活态度、价值观等通过长期地积淀、潜移默化的浸润都能得到有效实现。 二、构成教学各环节的高效灵动 1.教师教的灵动。 灵动的课堂基于“以学定教”原则。灵动在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组织、调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在于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这表现为教师的知识自信,行为儒雅,语音语速适中优美,教学心态开放民主;在于教师自身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素养,能紧扣教学重难点,又能旁征博引,引导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它既表现在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娴熟运用,更表现在隐性的诸多教学艺术的使用,如:对课堂偶发小事件的机智处理、课堂上适时的幽默、有效教育契机的使用、不着痕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 2.学生学的灵动。 灵动课堂要求学生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积极思维,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灵动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而实现课堂自主的途径就是合作学习,通过合理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合理定位个体在小组中的角色,通过项目攻关的形式完成自身在小组中的任务并通过讨论、记录、倾听等路径掌握课堂学习任务。二是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针对个体差异对所学内容从难易程度上进行选择,也就是课堂上的因材施学。在灵动课堂上,教师会设计多层次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来选择自己练习的题型。如:数学课堂习题的A、B、C三类,英语阅读材料的A、B、C三个等级。三是评价的多元。灵动课堂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可基于展示环节是否思路清晰,多媒体教育手段使用是否娴熟,小组讨论环节是否善于倾听并适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多元评价总能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3.师生间双边活动的灵动。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灵动课堂的要旨所在。灵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心态是开放的,学生的学习心态是自由的,这些构成了灵动的前提。一是摆正师生关系,摈除师道尊严的观点。教学中师生之间要相互认可,相互欣赏,以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进行交往。课堂观察发现,教态亲和,师生课后交流次数多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好。课上学生参与研究、展示、讨论等教学行为的频率与学习效果正相关。二是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真实情感境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创设真实情境是增进人际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在灵动课堂中,smart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师生间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即时传送,展示彼此“作品”成为可能。三是教师成为合作小组“成员”。最有效的情感互动莫过于形成一种有意义学习的气氛。灵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教师作为“组员”,不固定参与某个学习小组活动,并充当一定的角色,这种参与增进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以及相互之间进一步理解的可能。 总之,目标的有效重组与整合,有助于教师更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更加关注教学效率提升下的三维目标的体现与达成,对构成课堂教学核心要素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意识的进一步梳理与明确,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得课堂更为灵动与高效。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14次印刷 [2]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3]缪建新.《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