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妙用动态生成,打造精彩课堂 |
范文 | 蔡雪娥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有效利用;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动态中,时时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资源。动态生成资源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成为可用的、有用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更好的、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小学数学老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善于捕捉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 一、挖掘教材,诱导生成利用 新教材独具的优点是:新颖、灵活、画面鲜艳美丽。教材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能给教师以广阔、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把教材激活,引领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历程。 例如,在教学“2×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学生已有的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及能随口说出“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我没有急于灌输在乘法算式中有一个因数为"0"的意义及结果,而是继续出示乘法算式卡片,让学生讲出对应的乘法口诀。课堂气氛高涨,学生有些得意洋洋了,此时我再出示卡片“0×2=”,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0二得二”。有部分学生沉思了,对以上的回答持有怀疑的态度,进而讨论开了。实际上,学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是由于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精心预设,虽然教材上这一知识是隐形的,但不能说生活中没有涉及到这一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花点时间教学这一内容也未尝不可。让学生亲身经历 “出现错误—发现错误—寻求答案”这一过程,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比较深的理解。接着,教师教学“0乘任何数等于0”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挖掘教材内涵,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把握数学的本质。 二、抓住“问题”资源,激发求知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点,并尊重学生的问题。不是一味地不分情况的“视而不见”或者“打压”,而是循循善诱,把问题生成一种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我借助实物,开门见山进行了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欲望,体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但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只要用长乘以宽乘以高就可以了。”学生已知道了计算公式了,这节课该怎么办呢?还能进行知识的探究吗?教师用询问的口气问道:“知道长方体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多数学生都举手,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我立即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针对新情况随机变化,我问学生:“大家都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了,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体积,哪个同学能够利用我们现有的学具验证一番?”面对半数学生已经知道的事实,显然出乎我的预料。但由于抓住了“为什么”这个“问题”资源,造成了学生暂时的认知冲突。面对困惑,必然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之中,从而收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三、善待错误,化错误为价值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學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所以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个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只要在上面蒙一张纸,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难道要在它的底面钻个孔去测量?”“把它靠在墙边,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量。”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没有预设的课,是无效率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无人性的课。我们应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激情与智慧。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把师生生成的动态资源有所利用,在生成资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41) [2]陈宝清.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利用.《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