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研究
范文

    苏文朝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小学数学学习就成了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而预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互联网背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快捷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成了小学上学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预习策略;小学数学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因此衍生出“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等等,当然还有我们在谈的“互联网+教育”。这场悄然迅速发展的颠覆性变革已然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教师,利用“互联网+教育”实现“智慧教育”,从而推动中国智慧教育的进程已经是时势所趋。

    我们学校进过三年多课堂实践,把“微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先学后教”“当堂测学”等教育新词实践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预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必要也是重要环节,有效的预习方式也会对数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常规的预习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时代要求,借助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契机,更多的预习策略将会替学生架构更加实用的经验和新知的桥梁。下文将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预习策略做一个分析。

    一、微课堂:可移动的预习堡垒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在这一两年兴起并迅速火热的微课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概念课、计算课、探究课、复习课等,都可以找到微课利用的契机。而个人认为,微课更是一座可移动的预习堡垒,它可以随时随地为孩子们提供预习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依靠书本,单薄的进行阅读和思考。

    上图所示,“选谁教”是我们学校建设的智慧微课堂微信平台,录制各类微视频,借助微信平台,关注进入,选择数学学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电脑或者手机观看老师精心录制的预习微课,学生的预习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思考阅读,而是能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同时一边思考,一边听老师分析讲解。文字、圖像、动画、语音等更强的画面直观性和创新性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双向互动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线上导学:选题批改及时反馈

    目前风靡教育的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经集体备课后,研制出来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预习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案,但大多是在纸质版,教师批改,效率较低,但是借用互联网工具,就完全不同。

    我校与东北师大合作研发智慧课堂系列软件“理想人人通”,亦或者“一起作业”等软件工具。教师进行预习目标的整体统筹和设计,然后在软件上进行教材版本选择、分层题目优选,然后,导入答案,发布作业信息给各个学生。学生预习后,点击作业可以进行预习测学——提交答案——后台自动批改等瞬间完成。

    如下图:

    老师可以通过软件,查看班级整体学生完成率、正确率,细分到各个同学每题正确率等。如此,教师在新授课时候,针对学生预习时候的薄弱环节进行夯实、强化,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电子设备:丰富的预习资源库

    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移动设备,数学预习内容就不再仅限于知识和作业,丰富的网上预习资源库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知识载体,图文影像等在网上应有尽有。书本仅有的图文不足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通过电子设备,在网上学生可以开拓预习的视野,海量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供他们博观而约取。

    同时建立移动端学习共同体,分层次组队,在各个“小团体”中设定具有价值的“先行组织者”,在保证学生积极和自觉性同时,也能够符合学生数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资源和学习思想。这时候,预习,不仅仅是常态的预习,而是一种学生之间的协作、交往引发学习资源的交互生成、数学思维的碰撞。

    四、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

    1.注重资源整合的平衡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中,不是意味着利用信息技术就一定能够实现预习的最优化,传统的预习模式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在实践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助力数学预习策略过程中,应该注重传统与现代技术整合过程中的平衡性,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性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是明智!

    2.关注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预习的主导者是老师,但是实践者是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和掌握能力的思考就成为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合情、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鉴于学生自控力不强,形成网瘾又该如何?故而在实践过程,这些问题的考虑也是重中之重。

    结束语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用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预习”的模式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求“1+1=2”,而应该在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合情、合理地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资源共享能力等素养,届时,预习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预习,而是在提升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全方面提升学生基本学习数学素养,从而推动全国“智慧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第35卷(第9期):36,2015.9

    [2]黄明惠.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4(5):32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0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