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培养高中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对策探究 |
范文 | 曹卫东 【摘 要】从历年的高考物理可以看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通过分梯度的练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以针对性的、富有典型性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物理;解题能力;探究 解题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得出结论的过程,而是根据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而寻找解题方法并得出结论的综合应用过程。从历年的高考物理看,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结合高中生解题的实际情况看,大多学生只关注表面现象,对题干信息没有深入理解。从物理教学实践看,淡化物理思维训练,变式练习不够,缺乏系统化和程序化。为此,在物理教学中还得针对学生的实际,因生制宜,制定切实符合学生的对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解题分梯度,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必定是不一样的,若以相同的要求对待学生,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势必失去兴趣,而若要求统一,基础较好的学生又得不到强化训练,这样,容易造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问题。在解题中,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采用分梯度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解题训练。在平时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周练、月练等解题练习中,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学生只要求其完成基本练习,起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第二层学生要以练习而促进其迁移应用,如变化公式训练;第一层学生则要进行迁移训练,在完成基本课堂练习外,还要增加强化训练题,以此来帮助学生迁移应用,提高其解题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练习题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练习中。首先,要多设计填空类、判断类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如“研究平抛运动”的教学后,针对“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方向”“平抛运动的规律”而设计判断、填空题,以小组抢答方式组织学生完成,巩固概念。其次,在练习中要让第一层的学生帮助第二三层的学生,合作解题。最后,要加强对第三层学生的帮扶。该类学生的基础较差,在解题中对题干的分析、公式的应用等能力较差,在物理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扶。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 解题所依靠的是知识和方法,若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在解题中自然会困难重重。而结合以往的物理教学看,以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为此,须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按照新课標要求而提倡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摩擦力”为例,导入中以小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观察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况)引入,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桌面给书本的摩擦力属于哪一类?”通过师生互动而逐层提问,引出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接着以问题“怎样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而引导学生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展开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进行探究,该环节中结合导入中的课堂小实验,问“手掌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掌受到桌面给它的作用力有几个?”“支持力的方向向什么方向?摩擦力的方向向什么方向?”“这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同一直线还是成一角度?角度是多大?”通过问题讨论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补充,归纳总结后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进行剖析。如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听老师讲,而是在合作中探究,理解知识点。改革课堂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形成对物理知识的构建,才能为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方法引导,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 结合近几年的物理高考题来看,知识点的变化不大,但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解题而言,灵活性增强,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以2017年江苏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第14题为例,第一问(未拉A时,C受到B作用力的大小F)学生不难解答,第二问则是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需要学生根据C恰好降到地面时,B受C支持力最大为Fm,根据力的平衡求得,得到最大静摩擦力,B对地面的压力,B受地面的摩擦力来求解,求解所需要的条件需要全部考虑进去。然在物理教学中发现,一些题学生在课堂中会解析,而在练习或考试中,只要题干稍微发生变化,学生就难以求解。究其原因,学生还没有学会迁移应用,对物理解题方法没有形成系统的归纳。 在物理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迁移应用。以竖直上抛运动为例,不管题干中的条件、数据怎么变化,抓住位移(s=Vot-gt /2)、末速度(Vt=Vo-gt)、有用推论(Vt -Vo =-2gs)、上升最大高度(Hm=Vo /2g),往返时间(t=2Vo/g)。这些核心公式即可计算,在解题中,要注重带领学生对典型问题进行分析; 二是要在分析典型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方法。以对物体受力的分析为例,其步骤是先判断物体的个数并作图,然后再判断力的方向,在受力分析中,要明确对象,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并作图,根据受力作用而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列动力学方程(分两种情况,即受力平衡时或受力不平衡时不同), 只要抓住题干中的要点,逐层分析,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对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通过分梯度的练习任务而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以针对性的、富有典型性的练习来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多解题,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