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
范文 | 王红霞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学生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级,具有更加典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且更加侧重于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为例,通过不断优化实践性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探索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在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加工与编程;实践性教学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正式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伟大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更加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等核心特征。如今,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社会劳动者进行终身教育的根本所在。 现代工业企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机床乃至智能制造设备使用人才的竞争。我国制造业与世界机械制造强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高精尖的数控机床普及率还不到百分之二,精通高端数控机床操作和使用人才的极度短缺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现代数控机床技术不仅是最前沿的、应用面最广的新技术,同时又是机械、电气、控制、液压等多种技术高度一体化的智能控制技术,为了促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综合化、高水平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省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在现有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了“数控编程与加工”的课程,有些院校设立了数控技术专业、模具制造专业,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 1.《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实践性教学现状分析 1.1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课程的实践效果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校在进行“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讲授时,往往采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本周要求的实训技能还没掌握熟练,间隔一周或两周后又忘了,下次上课还要再次熟练,这样的状况相互影响,造成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2实践性指导教师无法实现专门化、专业化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坚持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要求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强调任课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进行实践教学。上述做法的好处是使任课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但由于编制限制,很多学校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理论课备课室不仅需要查阅相关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还要精心制作教学用具和教学课件,而实训课又需要准备设备、材料、图纸等,再加上每个人时间和精力所限,往往事倍功半。 1.3实践性教学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由于缺乏企业相关经验,再加上学校教学任务繁重,指导内容过于简单和随意化,缺乏实际意义。 1.4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课程特点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整体的学生成绩评定模式,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而对于“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来说,实践性较强,学习过程更加重要,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无法体现课程特点。 1.5实践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数控加工与编程”的实践性教学资源有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数控仿真机房等,但由于学校连年扩招,受实训场地所限和政府投入影响,无法承担数控、机电、模具等多个专业每年数千人的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2.“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2.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应该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的开展应与时代发展同步数控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在制造企业广泛应用,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适应这种企业发展变化的需求。 2.2实践教学目标的选择不应整齐划一,应该因材施教 “数控加工与编程”作为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的通识课程,要求针对不同专业根据发展分别设计数控实训项目,实施专业不同、层次变化、模块多样的数控加工实训方案,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从而加强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到精学,各有侧重点,使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相一致,体现了专业差别、层次不同、因材施教的特点。 2.3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片面的将某项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同时指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实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功底、知识面广,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企业实际生产困难的能力。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的需要。 2.4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全天候的开放实验实训室 作为实习的主战场,实训车间应逐步实现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教学要求,突出技能培养;二是利用产、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的建设应在满足基本使用的前提下,调整数量增加种类,同时制定新的管理模式,争取做到实训场所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建真实化的生产场景,通过引企业进校园,建立“校中厂”;把教室开到企业车间,建立“厂中校”,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標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 2.5依托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作用,提升实训课指导教师的水平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专业岗位需求为宗旨,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比赛内容选择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的考核,重点考核选手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因此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发现自身实训室建设的不足,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实训指导师资队伍的水平。 3.结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支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需要的是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戴勇.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A].机械研究论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硕菲.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丁建.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145-146 [4]戎静,姚国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其路径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3):105-108 [5]万冬娥.打造“双教能力”教学团队,提高高职教学质量[J].中国西部科技,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