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人 |
范文 | 章菊芳 【摘 要】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也是大家研究的焦点。那么我们如何利用习作教材当好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引路人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出如下方法:一、铺设低门槛,迎学生入门;二、童趣为主题,激学生兴趣;三、以课文为例,仿中教方法;四、重个性呈现,还习作自由。 【关键词】习作指导;低门槛;由仿到放 中年级的小学生刚开始步入习作的天地,如何引领孩子们在这道路上顺利前行,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阶段性目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激发习作兴趣,培养观察积累和体悟表达的素养。 一、铺设低门槛,迎学生入门 在作文教学这一块,苏教版教材除了在低年级就重视口语交际和写话指导外,在三年级的习作教材编排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为了顺利地迎学生入门,铺设了一道道低门槛。 首先,在习作字数上,例文都篇幅短小,大多在一百至两百之间。就实际教学经验来说,三年级学生独立完成的习作多数也就在两百左右。每次学生能写到这么多内容,甚至超过例文时,他的内心一定是自信的,欢愉的。编者写这些例文的时候就琢磨着孩子们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写,会用怎样的语言写。他就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小学生的状态中去写,语言简单,描写真实,都是小学生能用眼睛看到,用心感受到的东西。 其次,在习作内容上,选择的大多是儿童生活中能遇见的或亲身经历的情景。如习作1中第一个例文就是写一段对话,一次购物时与售货员阿姨的对话。多常见哪!只要写清在什么情况下与谁对话,都说了些什么即可,多简单哪!这样,学生还害怕写吗?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育者,应像陶行知那样,带着教育的幸福行走”。可见,《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童趣为主题,激学生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说还是很天真的,他们有很多奇妙的想法,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总之,通过他们眼睛看到的,通过他们脑袋想到的东西总是那么有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循着他们的兴趣编写的习作教材就一定能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给小动物设计名片”就是在充分了解儿童喜爱小动物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了解了儿童的心理,让他们带着趣味去完成习作的准备工作——零距离接触动物,观察动物,搜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那习作就由“要求完成的一项作业”摇身一变,成了他们争相展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成了一件趣事。 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大胆尝试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能动而有效地解读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在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言之有趣”了。 三、以课文为例,仿中教方法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整体系统工程,它被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年段,不同單元,甚至不同的课文之中。所以,除了根据每个习作要求指导习作外,书中的某篇课文或某段话,甚至小到某个句子,某类词语的运用,都可以作为习作指导的范例,并以此指导学生练习习作。 1.模仿观察顺序 文章因有序而条理清晰,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由远及近的顺序;《“东方之珠”》《西湖》中时间先后的顺序;《石榴》中植物生长的顺序;《卧薪尝胆》等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这样的顺序去观察去习作,他们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了。 2.模仿构段方式 “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此说。而我要加一句:课文都是经典的例子,模仿课文是学会写作的捷径。小学生学写作文,必须遵循从“仿”到“作”的原则。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的第四小节是总分的写法。作者先用一个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概括全段,接着分写了大豆、高粱、榛树叶子是怎样热闹的。读写结合,仿练起步,学生掌握了一个又一个习作方法后,还会怕写吗? 3.模仿语言积累 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语词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要写得有血有肉,真情实意,还需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语言积累的习惯。三年级上册教材开始在练习中安排了成语以及古今贤文、名人名言、诗歌的积累练习,所选课文的用词丰富起来了,句子表达的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多样化都熏陶着学生。在习作中渗透模仿运用这些鲜活的词语,这些形象化的手法,学生的习作越来越生动,他们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正是此意。 四、重个性呈现,还习作自由 陶先生说,“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老师。”要想当好孩子的引路人,自己必须先走好路,趟好水。首先,对于刚接触作文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树立写作信心比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所以习作的内容不能限制得太死,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尽可能让学生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或自由发挥的余地。 纵观小学教材对作文的说法,从低年段的“写话”到中年段的“习作”,再到高年段的“写作”,名称之不同正是为了强调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过度强调统一,强调一致,那就是一潭死水。每一个学生个体,对生活的体验也是个性化呈现的。调动他们脑中积累的鲜活的生活画面,激发他们真实的个人情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真实而有生命力的。 其次,对于刚刚走上习作之路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习作肯定不那么尽善尽美,毕竟他们才蹒跚学步,所以,批改习作时一定要多宽容些,宽容他们的错别字,宽容他们的病句,也宽容他们语言的干巴巴;多欣赏些,欣赏习作中有趣的内容,欣赏他们偶尔运用的一两个新鲜词儿,欣赏他们真情的流露。 习作,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面对学习习作的学生,我们更要当好这个引路人,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用心,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给予孩子们无限的爱,不时给一个鼓励的眼神,直至他们能在习作的道路上策马扬鞭,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做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J].课程教育研究, 2013(3):180-1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