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物理改进与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
范文 | 王伟超 一、实验课题名称 高压的魔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原理:用高频振荡电路在电视机的高压包初级线圈上产生互感,而让次级线圈输出大约2万伏的微电流高压。把高压输出线端附近的空气电离,继而对地产生高压放电,形成电弧,而且温度很高。 三、实验器材在教材中的作用 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第3节内容里,安全用电原则提出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但只是枯燥文字的说明。为了让学生直观高压放电现象,易于理解为什么不要靠近高压输电线,特设计了本实验弥补书本上实验的空白。通过实验现象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更明确不安全用电的危害性。 四、实验器材 铜板,电视机高压包,高频振荡器,导轨,电极2支,24V15A开关电源,木箱,散热小风扇,高压灭弧剂,控制开关,导线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用手摇起电机产生高压电弧,但器材容易受空气湿度和机械故障等影响,成功率不好把握。产生的电弧很细很短,稍远的同学很难看清楚,且演示单一,学生易失去关注度。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高压输出铜板周围有强大的电离场,当公地电极接近铜板时会产生高温电弧,可以拉长至6~8cm,还可以点燃纸条,现象非常明显,直观高压放电现象。 2.模拟人靠近高压会有危险。把荧光灯靠近高压铜板,会看到荧光灯被电离的电场导通而发光,借此来警示不要靠近高压带电体。 3.还可以利用测电笔体会电弧触电,用笔尖去靠近高压带电铜板,笔尖无需接触高压铜板,即可发现测电笔的氖泡被通电点亮。 4. 分别利用尖端电极和圆球电极来模拟避雷针和建筑物,通过改变金属尖端和圆球到高压铜板间的距离来比较放电现象,从而更好认知避雷针的作用以及设计和安装要求。 七、实验操作步骤 从高频振荡电路接入12或24V的稳压电源,这时高压输出端可以输出高压(不能触摸),把高压包的地线慢慢靠近高压输出端,当靠近至1~2cm的时候就可以产出电弧,产生电弧后可以适当拉长电弧的距离,让放电现象更震撼,易于观看。可以放一张纸在两个电极中间,纸张马上燃烧起来,也可以在高压铜板边放置荧光灯或测电笔,增加多样性现象。 模拟避雷针工作时,先把尖端和圆球两个电极都放置离高压铜板1cm左右,通电看到是尖端电极导通电弧,然后把尖端电极慢慢往后移动至4~6cm左右,会发现电弧转移到圆球电极导通。所以可以很好解说为什么避雷针要设计尖端并安装比建筑物要更高。 注意:高压铜板工作时绝不能直接触摸,拉电弧时会产生高温,每次电弧放电连续工作不要超过20秒,整体演示不要超过5分钟。 八、实验效果 让学生直观高压电离放电现象,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弥补书本上只是枯燥文字的说明,也更易理解为什么不要靠近高压输电线,增强安全用电意识。如果生活中发生高压触电是非常危险的(包括雷电),通过这个高压电弧放电让学生更直观更明确知道这个危害,并了解到避雷針的知识。 九、自我评价 该实验装置比感应式手摇起电机更容易产生电弧,且电弧更强更长,还可以点燃纸条,使荧光灯发光,把试电笔通电发光,现象明显,具有多变性,效果新颖。并能模拟避雷针的工作过程,填补书上的空白实验,有助学生更好认识高压触电的危害。但实验器材具有一定的高压危险性,使用过程要向学生说明清楚,避免学生触电意外发生。 (江门市江海区礼乐中学,广东 江门 52906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