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 |
范文 | 邓昕才+潘枭骁 【摘 要】近年来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和相关骚扰事件不断频发,这不仅有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对受害学生的严重危害,给整个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在综合评述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空白和现实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未来可探索的研究方向和议题,一方面给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教育机构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提供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促进校园风气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教师骚扰事件 一、引言 我国高校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但近年来频发的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和骚扰事件不仅有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和骚扰事件被隐藏、压抑或忽视,不仅对受害学生造成严重危害,而且给整个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媒体揭露的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和骚扰事件并非单一个案,只是冰山一角,其问题严重性尚未得到我国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主要是指违背受害学生意愿,妨碍与损害学生充分享有教育福祉、氛围和机会的无礼和粗暴言行举止,包括但不限于将自己的性暗示、性要求强加于受害者。与学术界较为重视的职场失范和骚扰行为相比,校园失范和骚扰行为具有隐蔽性强、受害者缺乏防范能力、侵害后果恶劣、社会影响深远等独特的特点。即使情节较轻微的失范行为问题,也可能对受害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后遗症。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在许多国家广泛存在,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2006年的全国性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称他们曾遭到他人不恰当的评论或身体接触和一些无礼言行举止。日本教育专家指出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和骚扰现象非常普遍。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社会各界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关注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致力于在综合评述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空白和现实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未来可探索的研究方向和议题,为我国教育机构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提供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目前,职场内失范和骚扰行为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表明职场失范行为会对受害员工的身心健康(情绪耗竭和工作压力)、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和工作行为(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等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进而削弱组织的效能。国内有关职场内的相关研究也显示:中国的“潜规则”文化是滋生各类“畸形”的职场失范行为和骚扰事件的温床。相比职场失范行为问题的研究,校园内失范行为的相关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证研究和分析还亟待深入和扩展,直面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指导高校相关部门和学生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促进校园风气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国外研究述评 西方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对校园失范行为展开研究,不少学者从法律、社会伦理、女性主义等角度进行论述,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与发生频率的研究。典型代表如Larocca和Kromrey(1999)将教师失范和骚扰行为分为一下五个级别的行为表现:一般的性别歧视、不当侵犯性言行、性诱惑、性威胁和性侵害。Fitzgerald等(1988)按照高校教师失范和骚扰行为严重程度,将其划分为:性别骚扰、性挑逗、性贿赂、性要挟和性攻击。早期的一些学者侧重于调查高校各类失范行为发生频率与发生对象。 2. 校园失范行为的危害后果研究。典型代表如McDermut等(2000)的调研表明遭受校园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受害者不仅产生情绪失调与精神压力,而且会对他们的人生信仰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该领域成果主要集中于失范行为对受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但极少在同一个研究中全面系统地衡量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 3.影响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McDermut等(2000)最早对校园失范教师的权力、受害学生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对失范和骚扰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Bursik和Gefter(2011)对校园失范行为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在不平等的关系中,以及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受害学生感受骚扰的情况更为严重。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注重个人因素对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的影响,极少在实证研究中考虑组织因素。 (二)国内研究述评 我国学术界侧重于职场失范行为及相关法律研究,校园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文献不足10篇,相应的实证研究文章更为少见。Chan等(1999)对我国香港地区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学生自我报告以及報告他人的形式,调查大学生遭受的失范行为和骚扰频率;蒋梅(2006)对湖南高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女大学生感受到的各类骚扰行为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女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法律制度缺乏等方面分析女大学生遭受失范行为的原因,并提出有关建议;李军(2014)从个案角度出发,分析学术失范行为和骚扰行为的特点以及导致其发生与持续的外部因素,指出高校权力集中、制度失约、性别歧视文化是造成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林杰(2015)对美国大学校园反骚扰的政策与个案进行探讨,并介绍美国高校对待师生恋的原则与政策。总体而言,我国学术界对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生频率调查,以及少量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 国外学术界对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的内涵与危害后果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危害后果的作用机制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对于失范行为形成机制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例如受害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骚扰者的权力等),极少考虑能够制约教师失范和骚扰行为发生的关键组织因素;(2) 我国学术界关于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研究非常少见,在研究内容上从未系统检验过该行为对学生、学校的影响,也未检验过影响失范行为的组织因素,更没有将不同对象关系的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进行分类调研;(3) 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从理论演绎、案例等角度进行分析,少量研究采用实验方法,缺乏广泛的实地调研与深入的定量研究。 三、问题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1)有助于开发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测量量表。现有的校园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研究基本都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完成,由于中外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我国高校师生对失范和骚扰问题的看法可能有所差异,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可能与西方校园有所不同。 (2)深入挖掘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对受害学生的生活、学业、学校认同等多方面的影响后果,揭开该影响机制的中介关系“黑箱”。西方学术界通常关注失范和骚扰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极少全面衡量该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该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机制也尚有大量研究空白。 (3)突破西方学术界在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形成机制中通常仅考虑个人因素的研究思路,从领导、制度、教育等角度构建全面的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防控机制。 (二)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测量量表能为该问题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所进行的实证调研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的现实状况、师生的基本态度与看法、影响后果,最终成果能为我国教育机构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法律规范提供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该研究方向是响应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助于保护我国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权益,维护校园的和谐环境。 四、未来研究方向 (一)有关表现形式、发生频率的研究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差异,我国高校师生对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的看法可能有所差异,其表现形式可能与西方校园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国外已有量表的基础上修正与开发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测量量表,并进行实证检验;二是通过广泛的调研探讨我国高校目前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三是结合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方式,跟踪和研究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典型个案,为量表开发与防控政策制度提供依据。 (二)防控机制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从领导、制度、教育等角度构建全面的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防控机制,认为高层领导对校园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持姑息或明确反对的态度、学校防控制度缺位或健全(包括申诉、公布、惩罚机制等)、学校反骚扰保护教育是否到位等会直接影响校园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而影响高校声誉。 (三)影响后果评估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从生活、学业、学校认同等多方面衡量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对受害学生的影响,并深入挖掘其影响机制。根据情绪失调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对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等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西方学术界对上述影响很少进行全面、系统的检验,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对结果变量影响的中介机制也很少得到检验。 五、总结 综上,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具备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一方面综合评述了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现有国内外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空白和现实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未来可探索的研究方向和议题:有关表现形式、發生频率的研究;防控机制研究;影响后果评估研究。同时,为未来相关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方法提供了思路和设计。本文的结论一方面给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教育机构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提供了未来的关注方向,有助于警示高校相关部门和学生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促进校园风气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健,崔楠.论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3):57-60 [2]郭晓冉.高校部分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伦理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 [3]何智明.多维社会学理论视角下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学理论,2009(28):212-213 [4]郭颖.教师师生关系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6):105-1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