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
范文 | 张生平 【摘 要】数的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以往的机械练习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经验的形成。 【关键词】数学教学;计算;学生发展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与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活力。对此,我们提出计算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力求赋予计算更强的生命力。 一、激发学生计算学习的热情 回顾以往的计算教学,学生面对的经常是枯燥又抽象的数字与运算符号,教师强调的只是算理和技能的操练,这与小学生的年龄不相适应,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越学越困难,越做越乏味,最后甚至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从而使学生感到计算不再乏味。相反的,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乐趣,能自觉地运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我出示了玩具柜中的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我要买玩具小桥车和玩具火车用多少钱?就引出44加25得多少的运算式题;有的学生提出玩具火车和玩具面包车用多少钱?就引出44加38得多少的运算式题,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得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口算方法。 又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整十位数”时,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有“大客车45座,面包车30座,轿车3座”教师让学生看清画面里的三辆汽车以及每辆的座位数后,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每种汽车的座位数,你能想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要用加法计算?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从汽车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的三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分别列成算式45+30、45+3、30+3,这三个算式中只有30+3已经学过,诱发新的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继续学习45+30与45+3的愿望。 计算由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这方面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激发学生计算的热情。 二、改善计算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机械练习海量题目的教学方式得彻底转变。 1. 让学生动手操作 我们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如学习百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8+5;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当学生进行满十根凑成一捆时,学生已经领略到了满十进一的原理。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会。”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我在课堂上经常给予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提高计算能力。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时,组织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猜想(五十几加二十几有可能得八十几,还有可能正好得八十)。学生动手操作热情很高,一会儿就有了结论,明确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原理。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缩小知识特点与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让学生自主探究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计算教学不应简单成为法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而应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性质、联系和规律。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是教师传授的,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和结论模仿例题做些类似的题目,至于计算方法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是怎么想的极少考虑。学生在这样框定的条件中强化训练,习惯于机械运算,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探索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标准》十分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从本质上说,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能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和用数学思维的方法观察、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可见,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它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包括联系现实背景和具体情境理解数并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有用的策略和恰当的方法,能估计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等等。根据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和建立数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之外,计算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一个方面是重视学生的口算。因为口算反映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口算是发展数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数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因为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不同情况下有关数量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估算,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计算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 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数学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