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美大学高水平学科群体分布特征比较及启示
范文

    向兴华 梁锦霞

    摘 要:高水平学科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标志。美国的一流学科群体高度集聚于一流大学,其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当协调;我国的国家重点学科群体高度集聚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但其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协调。我国在通过重点投入加快建设一批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应支持和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科,增强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科;GDP;相关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政府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等方式重点投入,力争尽快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学科。通过近十多年来的努力,一批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服务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也大大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1]但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2]学科是大学构成的单元和基础,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在大学提升学术水平、履行服务社会的任务和使命中发挥着主导性和支撑性的作用。本文对中美两国各自的高水平学科群体在大学和区域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期望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建设有所借鉴。

    一、美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分布特征

    美国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拥有一大批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学科。目前国际通行的学科计量分析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将所有学科划分为22个领域,根据近11年来各学科SCI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对全球研究机构进行排名,只有排在各学科领域前1%的学科才能够进入排行榜。因此,进入ESI排名的学科通常被视为国际高水平学科,而能够进入每个学科的前三十名更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3]本文以进入ESI学科排名前三十名作为学科水平指标,考察其在美国大学和区域的分布情况。

    截止2010年底,在ESI的22个学科领域中,每个学科都有至少9所美国大学进入前三十名,最多的有27所大学进入该学科前三十名,美国大学进入22个ESI学科前三十名的学科数量合计为378个,占总数的57.27%,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如图1所示。

    1. 高度集聚于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拥有ESI前三十名学科的大学均是进入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中,在排入前一百名(通常被视为“世界一流大学”[4])的53所美国大学中,有50所大学拥有ESI前三十名学科,共计344个,占美国大学ESI学科前三十名总数(378个)的91%;在排入前两百名的89所美国大学中,有66所大学拥有ESI前三十名学科,共计377个,占美国大学ESI学科前三十名总数(378个)的99.7%。由此可见,美国的世界一流学科呈现出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向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集聚的特征。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该州拥有89个ESI前三十名学科。其中,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五十名的10所大学拥有88个学科,具体分布如下:斯坦福大学18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5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6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2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9个、加州理工学院6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5个、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4个、南加州大学2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1个;其余1个学科在排名101-150名的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2. 地域分布与各州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性高

    对美国各州201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占全美经济总量的份额和其拥有的ESI前三十名学科份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有29个州拥有ESI前三十名学科,但各州拥有ESI前三十名学科的数量呈不均衡分布,表现出经济总量大的州拥有的ESI前三十名学科数量多的特征,其中GDP超过2000亿美元的24个州占有96.1%的ESI前三十名学科,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华盛顿州、马里兰州等拥有的ESI前三十名学科份额更是远超其GDP所占份额。从图2还可看到,美国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一百名的53所大学的分布状况与ESI前三十名学科的分布状况比较相似,均集中在经济总量较大的州,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ESI前三十名学科较多的州,其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五百强”中前一百名的大学也相对较多。

    GDP与高水平学科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这里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两个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当各散点到某一条直线的纵向距离之和最小时,该条直线就是回归直线,并相应获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kX+b。在方程式中,当k>0时,表示Y(纵坐标变量)随X(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这两个变量呈正相关关系;当k<0时,表示Y(纵坐标变量)随X(横坐标变量)的增大而减小,这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在线性相关条件下,表明两个变量X与Y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通常用R表示。

    其中:(xi,yi)是第i个数据点,(■,■)是n个数据点(xi,yi)的平均值,|R|≤1。一般来说,当|R|值大于或等于0.8时,视变量X与Y之间为高度相关;在0.5-0.8区间时,视变量X与Y之间为中度相关;在0.3-0.5区间时,视变量X与Y之间为低度相关;在0-0.3区间时,视变量X与Y之间相关极弱。[5]

    对美国各州2010年度GDP占全美经济总量的份额与其拥有的ESI前三十名学科份额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各州GDP与进入ESI前三十名学科数量的相关度达到0.846,大于0.8,表明美国各州的GDP与其拥有的ESI前三十名学科数量之间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度,经济总量大的州大多拥有较多的世界一流学科。这说明,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高水平学科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高水平学科的建设,而拥有较多的高水平学科也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特征

    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群体相比,我国的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群体和国际高水平学科群体在数量和水平上的差距都很大。如,2011年,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9所大学中,能够进入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五百名的大学只有23所,进入前两百名的只有1所;能够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学科总数只有234个,进入ESI学科前三十名的只有清华大学的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因此,很难采用相同的学科水平指标与美国进行对比,本文采用我国的国家重点学科指标来分析其在国内大学和区域的分布情况。

    国家重点学科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的各学科进行定期评估后择优遴选产生,代表了各个学科的国内最高水平。[6]在最新一次的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我国共遴选了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按一级学科所辖二级学科进行折算后统计,全国大学共有191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 高度集聚于重点建设大学

    由表1可以看到,我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16所大学(以下简称为重点建设大学)拥有94.4%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78.9%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9所大学更是拥有77.6%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4.1%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呈现出向重点建设大学特别是向“985工程”建设大学高度集聚的特征。这反映了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与国家重点学科的因果关系,正是由于国家优先投入、倾斜支持重点建设大学的发展,重点建设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使一批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而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这表明,国家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而产生一批高水平学科的思路和做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2. 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性低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在除宁夏、青海、西藏之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将各省市自治区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按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排序,结果由图4a所示。可以看出,国家重点学科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分布与其经济总量GDP没有对应关系,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分布状态也与此类似。对各省市区2010年度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与其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折合数)份额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图4b所示。可见,两者间的相关度只有0.264,低于0.3,处于相关度极弱的状态。这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学科的地域分布与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度低。

    从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地域分布总体情况来看,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人民币的六省,其GDP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5%,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折合)所占比例却只有20%左右,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所占比例只有18.7%;经济总量在1~2万亿人民币之间的11个省市,其GDP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折合)所占比例却达到约70%,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所占比例达到63.4%;其余14个省市自治区,其GDP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5%,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折合)所占比例为9.5%,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所占比例为17.8%。北京、上海、湖北、陕西等高等教育强省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大学份额远高于其GDP所占份额,而一批经济强省如广东、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大学份额却远低于其GDP所占份额。表2统计了我国GDP超2万亿元人民币的六省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情况。可以看到,除江苏省拥有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份额与其GDP所占份额基本相当外,其余五省拥有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份额均远低于其GDP所占份额。以GDP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为例,该省拥有国家重点建设大学4所,在各省市自治区排名并列第六;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比全国平均值少4个,在各省市自治区排名并列第十三;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3个,比全国平均值多21个,在各省市自治区排名第六。

    可见,我国经济发达省份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大学数量明显偏少,这与美国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地域分布差异相当显著。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遴选重点建设大学时,较多地考虑了大学已具备的良好办学基础和学术水平,更多地着眼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兼顾不够。

    三、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差距较大,但是采用与大学水平相对应的学科水平指标来对比分析两国大学的高水平学科群体分布特征,依然得到了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第一,应当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核心,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中美两国的高水平学科群体在大学的分布状态极其相似,都高度集聚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进一步说明拥有高水平学科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共性特征。因此,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以成为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奋斗目标的“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应当始终坚持把加快建成一批国际高水平学科作为主要路径选择,围绕学科的国际主流发展前沿和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已有基础和自身优势,整合各类学术资源,明确若干优先发展学科领域,大力度地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尽快使部分学科和学科方向能够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经济发达省份应当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指出,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同时,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7]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大学的知识创新、知识贡献和人力支撑。研究型大学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集聚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其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毋庸赘述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研究型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转变为社会的核心,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8]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经济发达的州正是因为拥有了一批以世界一流学科为代表的高水平学科群体,才造就了一批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撑和引领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全球领先地位。

    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是各个学科,学科不强,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不会强,没有一批高水平学科的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因此,我国应当尽快改变目前高水平学科地域分布不够合理的状况,这既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调整重点建设大学的区域布局,更需要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省份充分认识到高水平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本区域内的大学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科,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来增强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61.

    [2]杨玉良.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05-11.

    [3]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与龙门书局出版,2009.22-23.

    [4]程莹,刘少雪,刘念才.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GDP角度预测[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6.

    [5]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41.

    [6]罗勤,梁传杰.示范、引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使命[J].教育与职业,2009(35):46-48.

    [7]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33.

    [8]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陈志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