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
范文

    何思敏

    【摘 要】“研学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它设计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三个维度:教师预设、学生需求、课堂动态生成;两个一致:与说明文教学目标一致,与语用价值一致;把握三个点:知识的发展点、理解盲点处、思维创新处,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提高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能力,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打造小学说明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从三个维度提出研学问题

    (一)教师结构化备课预设研学问题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往往需要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完成。教师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着眼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结构化备课,研读文本,认真思考每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价值,研究学情学法,把握说明文的课程标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三维目标,发现文本问题。把学生结构化预习后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融合到结构化备课中,设计出供学生课前或课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学问题。

    (二)学生结构化预习需求的研学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进行结构化备课后设计和开发的研学案,结合研学目标,研学重难点,关注说明文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的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有章法地自学课文内容,进行深度预习。把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按照概念性问题、表达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进行问题分类,记录在个人《问题发现单》上,交给小组长收集、整理。组长把小组合作学习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提炼整理在小组《问题发现单》上递交给教师,教师对各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与教学目标和任务无关或不是直接相关的,则可以延伸到课后解决。语文课上前五分钟,教师将学生共性有价值的问题呈现于大屏幕上,组间群学,尚未解决的问题,成了课堂师生共同探究的研学问题,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课堂动态生成的研学问题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这段话提及的就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如在讲授《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课文第6自然段不是说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蝙蝠的本领了吗?第7自然段为什么又说“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的的秘密?”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最后得出试验说明蝙蝠怎么飞,研究告诉我们蝙蝠飞行的原理,试验是揭开秘密的基础,研究是揭开秘密的关键,学生从而体会到了科学家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对于学生动态生成的研学问题,可能会挤占课堂有限的对话时空,产生冗余信息,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理性处理,优化,进行调控,将其整合为围绕教学目标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

    二、从两个“一致”设计研学问题

    (一)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学问题

    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意思是“吃准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设计与说明文教学目标一致的研学问题,可以从收集概括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特征四个层面设计研学问题,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可以这样设计研学问题:

    信息提取: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填写表格。

    整体把握: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理解方法:作者是怎样介绍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的?

    体味语言:本文第四自然段的词句表达很准确生动,请用波浪线标出,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设计与语用价值一致的研学问题

    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程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提到的语用是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实践。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就是要“说明白”,要忠实于事物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准确性。说明文结构清晰,说明方法得当,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素材。说明文研学问题的设计应与其语用价值一致。如《新型玻璃》的教学,以《新型玻璃的自述》作为题目,介绍其中一种新型玻璃。这样的研学问题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迁移,学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语言。又如《蝙蝠和雷达》的教学,教师提问: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与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从中选择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设计与说明文语用价值一致的研学问题,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把握了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了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把握“三点”设计研学问题

    (一)知识的发展点

    说明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课文介绍的事物,对此事物、事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从知识的发展点设计研学问题,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比如《蝙蝠和雷达》一文,设计了“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们从生物特征受到启示发明的事物?”

    (二)理解盲点处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常伴有说明事物特征的专业术语,容易出现学生理解的盲点,从学生理解的盲点处设计研学问题,激发学生深度研读文本,关注说明文的语言特征。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设计了这样的研学问题:恐龙都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吗?

    (三)思维创新处

    说明文对于一类事物或者现象的介绍,语言简洁,多以概念、列举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留出了更多思维空间。我们可以在思维创新处设计研学问题,从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研学问题:20世纪,已经成了历史,现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有的学生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的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的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植物。这一提问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论文系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四批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的案例研究”(编号:2014—XY071)的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