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
范文

    娄艳

    【摘 要】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本文认为,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化难为易,寻找数学的规律性;努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面向全体性”、“个性化发展”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从课堂出发,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课堂,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也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数学课堂更是让教师在这个有限的场所里,和学生们在一起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中的教学片段:

    在课堂上,教师出示题目:有一根铁丝围成了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若用这个铁丝围一个正方形,那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孩子甲立刻举手说:“先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铁丝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就能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周长÷4,求出边长。”

    听了孩子甲的解题思路,孩子们马上列算式:(12+6)×2=36(厘米),36÷4=9(厘米)。

    按照常规思维解决这道题目一点都不难,孩子们都顺利完成了。

    这时,有个孩子高高地举手了,说:“老师,老师,我不是这样做的,我不是这样做的。”

    大家都很奇怪,这题难道还有另外一种解法?

    孩子乙站起来,大声地说:“我的算式是:(12+6)÷2=9(厘米)。”

    虽然一眼看去答案是一样的,但很多孩子的眼睛里都充满着困惑,望着笔者,希望笔者告诉他们,这样子对吗?为什么?

    看着同学们充满疑问的眼神,这个孩子继续讲:“因为刚才同学甲说了,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既然周长相等,那一半的周长也相等。而长方形的一半周长是一条长加一条宽,而正方形的一半周长就是2条边长。因为长加宽等于2条边长,所以长加宽除以2,就是一条边长的长度。”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孩子乙一边讲,笔者一边画图辅助。等孩子讲完,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么做,而且这么简单。

    通过这堂课,笔者发现:原来看似抽象的几何初步认识,也是这么生动有趣、好玩。

    二、化难为易,寻找数学的规律性

    1. 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掌握计算的规律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导致孩子在10以内的数字计算水平上差距很大。教师在教学20以内加减时,巧用“凑十”、“破十”法后,发现运用此法能够大幅地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并有效地缩短计算差距。

    凑十法和破十法是在教学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易于理解。掌握这两种方法后,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

    2. 巧用巧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的规律

    新教材的练习难度明显有所提升,因为它增加了一些原本存在于奧数教材中的拓展题。特别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了类似23×11、34×11、76×11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我们观察发现,可以用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的方法进行快速的计算。

    又如算式:15×15、25×25、35×35。对于算式15×15,我们可以用十位1×(1+1)等于2,跟上个位5×5=25,得出15×15等于225。对于算式25×25,则是先算十位2×(2+1)=6,后面再跟上个位5×5=25,得出25×25等于625。

    这种有规律的计算在教材中不断出现,在学习中不断被学生们发现。由此,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并且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从此,枯燥、烦闷的计算,再也不是老师要担心的问题了。

    3. 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巧用估算解决问题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估算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范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法。

    如在比较“38×49( )2000”的大小中,我们可以发现38约等于40,但实际是小于40;49约等于50,但实际上小于50。所以38×49肯定小于40×50,38×49小于2000。学会估算类似的题目,将不用再进行大面积的计算。又如比较“45×40( )54×40”的大小,数感好的同学,一看就知道54×40大。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估算:45个40与54个40作比较,谁大谁小一目了然。

    估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总有出现,如:有250只茶杯,每8只装1盒,27只盒子够装吗?

    方法一:用除法进行计算

    250÷8=31(盒)……2(只)

    31盒>27盒

    答:不能装下。

    方法二:运用乘法估算

    27×8≈30×8=240(只)

    240只<250只

    答:不能装下。

    明显方法二比方法一得出结论快,并且方便。

    掌握了数学的规律,就像手握一把走进数学大门的钥匙,从此数学不再是一门精深的科目了,而是充满新奇的有趣园地。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能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1. 有层次性地设计练习题

    数学是获得成就感最快的学科,学生们在解题和回答问题中不断地获得成功,成功带来的自信心和兴趣带动了整堂课的气氛。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教师总是由易入难,所以哪怕是最后的拓展题,学生们即使失败了,也兴致高昂。

    如在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课程中,设计任务一: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采取多种方法,最后探讨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任务二:试着让学生运用周长公式求解。任务三:利用周长公式转化求解,题目如上面的片段教学。在层层深入中,学生发现原来利用公式可以展开这么多思维,而且是这么简单,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

    2. 重视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收获

    现在数学教材中编排的数学广角,就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内容。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之简单推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简单的连线法,或者表格排除法,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们也当一回“名侦探柯南”。又比如在接下来的数阵游戏中,九宫格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通過观察、排除,完成教学所要的数阵。其实这就是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排除,确定所需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利用拓展课开展以下活动,如24点、三阶魔方、七巧板等智益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是证明自己实力的游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充满数字、定理、公式、图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同时,低年段学生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自主能力较差,同时又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小学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当学生爱上了数学,把数学变成了兴趣,也就达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