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吴小漫 【摘 要】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本文论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核心素养与英语语篇教学的关系,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语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分析,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发挥语篇在培养语言能力中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语篇教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论述英语课程性质时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一说法与旧版课程标准相比较,突破了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看法,引起了广大学者及一线教师的讨论。《标准》在论述课程总目标时还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随后在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将延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由此引起近两年来学者对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讨论,至此,“核心素养”一词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并引起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以往,英语学科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对于学生或家长而言,学习英语,无外乎是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往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使用英语。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受这一认识的影响,一些人甚至认为,并非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因为并非每个人今后都要用到英语。随着《标准》对英语课程的重新定位以及《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人们对英语学科的课程性质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也就是说,语言与思维、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与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从而指导一线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形成应当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认知的与非认知的。所以,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广,既包括传统教育领域的知识与能力,也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与英语语篇教学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广州市使用的教科版2013年版教材的改版,改变了以往全部以对话为载体的形式,每个主题模块增设了一个语篇教学,强调了语篇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核心素养的语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形成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对语篇的理解与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是要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与分析。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與文本作者的互动,使作者与学生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交流。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篇教学实践 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了一层思考与探索,力求挖掘语篇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闪光点,尽量做到深入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分析,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个模块有关Daily life的内容时,课本提供的一个文化差异是“In China,people take a shower at night while in the UK,people take a shower in the morning.”当时在课本中只作为知识点拓展讲授,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谈论,而在随后增加的语篇阅读中,需要学生在阅读语篇后对作者一天所做的事情进行排序,文中作者在早上起床后洗澡这一文化差异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当时学生们都表示不可理解,还一度怀疑作者是有心为难才故意颠倒顺序的。笔者看到学生能有这样的推断,抓住该语篇提供的契机,引导学生去求证事实。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去网上收集资料,第二天,学生们就带来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分析。最终,他们虽然承认了两国人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但表示自己还是更愿意在晚上洗澡,也有人表示,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早上洗澡是什么感觉。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能主动去收集资料,还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深深感到欣慰。以上实例充分表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就能够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再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模块设有关于changes的话题,课本中提供的一篇语篇阅读,谈到家乡变化时,讲述作者家乡由以前的脏、乱、差转变到现在的干净、整洁与漂亮。但是就在阅读后准备完成练习时,有个学生突然向笔者提出:“老师,我觉得不是所有人的家乡都是从不好变到好的吧?我的家乡就不是。”这个时候,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就产生了。因为一个学生的质疑,笔者顺势进行引导,进而引起了全班学生的热烈讨论,最后学生们还发动了投票,用数据说明该生质疑的有效性,说明并不是所有人的家乡都在向好发展。笔者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进一步发问:“为什么有些人的家乡是向坏发展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出当今工业发展太快、汽车数量急增等带来的弊端,结果学生在单元作文中,能够把自己分析与比较得出的结论写到作文中,丰富主题内容,达到了更深一层的学习效果。 同样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五个模块的主题是Foods we need。该模块的语篇内容,讲述的是中西方饮食的不同并列举中国的广州、北京、四川三地饮食习惯的偏好。语篇的最后这样表述:“People from Sichuan love hot food. Some people think its too hot and tastes terrible. But I love Sichuan food!”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有个学生在读完篇章后,小声地说了一句:“The writer is from Sichuan.”筆者抓住机会,马上向学生提问:“Why do you think he / she is from Sichuan?”该生回答:“Because he / she loves hot food.”看到该生能够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去理解课文,笔者心生赞赏。但是该生的回答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对,有学生提出质疑:“My father likes hot food,but he is not from Sichuan.”于是,全班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形成了一致的看法:“People from Sichuan really love hot food,but some other people like hot food,too. The writer may be from Sichuan or may not be.”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所在,教师抓住该语篇提供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大限度地挖掘语篇教学时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与发展的价值,而这也正是核心素养理念的体现。 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对语篇教学的深入挖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与思考,不囿于教材提供的模式与知识框架,要抓住语篇提供的契机,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真正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美惠.浅谈对小学英语人文性的思考与践行[J].基础教育研究,2014(09). [3]龚亚夫.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