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师爱守护童心 |
范文 | 劳育雄 【摘 要】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它包含了对学生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关心、尊重和理解。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诚心、对待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待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有些教育者却不自觉地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那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有效的师爱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日常教育实践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师爱;童心;师德;实施策略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充满爱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日益发展,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又或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缺少与孩子心灵的接触等等,以致新世纪的儿童缺少心灵的守护者。然而,学生正需要一位关心、爱护、尊重、体谅他们的心灵守护者。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心,这是时代的呼唤。那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奉献无私的爱呢? 一、让父母般的师爱成为鼓励学生上进的风帆 人都是有感情的,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老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臨下地指挥学生,而应该懂得要做学生的老师,得先做学生的朋友的道理。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笔者在这方面有很深的感受。记得那一年,笔者任教五年级,班里有一个小张同学,他是一个私生子,不知道父亲是谁。母亲嫁人后,他就跟着年迈的外婆过日子,失去母爱和没有父爱的小张,默默地承受家庭的困厄和生活的折磨,逐渐养成了孤僻、自卑而倔强的性格。所以在学校学习也状况百出,专出“难题”与老师对着干。自笔者从他外婆那了解到他的身世之后,在学习上笔者给他耐心辅导,对他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予以关心,无微不至,并启迪他感悟外婆的养育之恩,谅解母亲嫁人的苦衷和正视自己的身世。笔者的真情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在笔者的鼓励之下,他的性格渐渐开朗起来了,摆脱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学习也专心了,不再与老师对着干,成绩慢慢地进步了,最后还以不错的成绩升上了中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付出真情厚爱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厚爱,往往比讲大道理还来得好。有了教师的爱,学生会扬起上进的风帆,向理想的目标进发。 二、让师爱成为调节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师爱不仅强调被爱者的感受,也在于师爱是一种尊重的爱、平等的爱。尊重学生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关怀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理解是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师生之间也应“理解万岁”。学生是爱老师的,但是学生对老师往往敬而生畏,尤其是中下生,他们认为在老师面前表现尽量要乖,有了过错千万不要给老师发现,否则就大难临头了,所以更是对老师敬而远之。这给中下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然而,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的爱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时时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帮。教师只有付出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有一年,笔者任教三年级,有一名双差生生活习性差,不愿受纪律的约束,陋习成性,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又老是违反纪律。老师批评他,他就说:“我爸爸,妈妈都不管我,你管得着吗?”他认为老师批评他是对他有偏见,有意为难他,所以和老师对着干。因此,同学们都不爱跟他在一起,老师们一提起他就皱起眉头。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开始了解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习惯,以找出突破口,时时处处为他学习和生活着想,慢慢开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使他的敌对意识慢慢消除。笔者还有意识地和他交朋友,以自己的热情、爱心、智慧去启迪、诱导他,多让他参加一些他有兴趣的活动,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正缺点。笔者真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使他那颗冰凉而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和“医治”。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消除了对老师的不满心理。所以笔者认为,老师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面对学生,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师爱成为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动力源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实,鼓励学生,也是欣赏学生。分享学生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学生,也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善于了解和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支点。 笔者班上有个学困生叫小丽。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交给小丽一个“卫生员”的任务,就是负责每天到校医那里去报告学生的出勤人数,放学负责给班级消毒。没想到,这么一件小事,小丽却坚持得非常好,得到了校医的表扬,在她的细心工作下,我们班在病菌十分盛行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生病请假的同学,做到了满月出满勤。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笔者便以“优”促“优”,让这些优点更优,成为他们爱学习的动力源泉。本学期,笔者交给小丽一个任务——担任班上的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班级的图书借阅。她的细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班级图书一百余册,每本图书都登记在册,贴上了标签,还制作了图书借书单,方便了同学们借阅图书。自从小丽管理图书以来,班级的图书从未丢失一本,而她也成了大家必不可少的人。从前那个不爱说话,默默无闻的小丽变成了如今眼神中充满了自信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由此突飞猛进,各项活动也开始积极参加了。 四、让学生感受到师爱是有原则的爱 或许有人问,教师对学生那么有爱心,那不是不批评、不讲原则了吗?其实我们对学生有爱心,并不等于不讲原则,姑息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时刻维持自己应有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往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过于亲密,而且在处理事情时应讲原则而不能放置过多爱心,否则会适得其反,导致教学工作难于展开。例如: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鼓励;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疏导,指出努力方向,提高认识,启发自觉;发现学生学习碰到障碍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知难而上,找出原因,并给予具体辅导,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要做到严而有爱,爱而有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品质是爱儿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感到爱心既是教师积极情感,又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教育力量和教学手段。教师被人们美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是“父母”的仁爱之心,是无私奉献精神的心。具有这样的心才无愧于学生那一句亲切的呼唤——“老师”;才能无愧于家长的信任与为人师者的良心。让我们每一位处于新世纪的教师都真正地充满奉献精神,摒弃简单与冷酷,以最大的热情来履行我们的使命与天职,无怨无悔地爱学生,让学生拥有我们的无私的爱吧!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熊川.论教育中的培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4(04). [3]马吉宏.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与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