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半成品加工”策略中的“半成品” 设计探究 |
范文 | 黄佳锐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各学段的教材大多凸现了技术类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易出现难理解、上手难度大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为更好地解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扎实掌握操作技能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可在教学中应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关键词:“半成品加工”;教学设计;分层教学 “半成品加工”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词语,是指对加工制造过程未全部完成的产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将“半成品加工”引入信息技术课教学,是指教师提供一个或者多个相对完整作品的框架或者一些半成品素材,对教学关注的内容或重要的技术“留白”,进而让学生完成整个作品的教学方法。“半成品加工”实际上就是给师生提供一种“待完成的教学模具”。 那么,教授对这些“半成品”有什么要求呢?或者教师要怎样设计这些“半成品”,才能既减轻学生的练习负担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呢? 下面就以蓝老师执教的高中教材《视频的处理和加工》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半成品”的设计要符合教学软硬件环境 常言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半成品”的设计要符合教学软硬件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硬件方面,因学校的教学硬件配置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的硬件配置较高,有些学校的硬件配置较低,因此,教师设计的“半成品”须适合本校实际,才能正常运行;在软件方面,因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远比学校的实际硬件配置要快得多,而信息技术教材里的内容又滞后于实际教学软件环境,所以在设计“半成品”前,一定要认真地了解、对比和分析实际的教学软件、硬件环境,这样设计出来的“半成品”才能有效应用于教学。 例如:在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中的3.3.4《素材的采集和加工》中的《视频的处理和加工》一课中,教材只是简单介绍了利用豪杰解霸2001软件对视频进行一些简单的剪辑和加工,但该软件现已绝版,且旧的软件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视频格式缺乏支持,不能完成所需的操作,需要更改视频处理软件。受本校实际硬件所限,运行不了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因此,蓝老师采用了集成简单视频处理和加工功能的PPT2010软件,来进行视频编辑软件操作的教学,并设计了适合PPT2010进行视频处理的WMV格式的“半成品”视频素材供学生学习。 二、“半成品”的设计要结合学情 (一)“半成品”素材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好的“半成品”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中寻找素材,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因为这种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或学生本身就存在的疑问,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很容易使学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例如:在《视频的处理和加工》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文字加工、图表加工的基本方法基础上,提出“视频如何加工和处理”这一课题,强化学生对视频加工知识的掌握,同时在上课前先设计裁剪好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精彩视频片段。因此蓝老师选择几天前其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视频并剪裁好,先让学生观看,接着提出本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有没有兴趣把自己想要的片断裁剪下来? (2)视频中有没有你的班级?能否裁剪出自己班级的视频片断? (3)你们觉得解说词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自己重新配音? 因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很想很想,怎么做”,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和完成以上的任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半成品”设计要有层次递进性,以利于分层教学 采用因材施教原则,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半成品”的设计跟其他教学任务一样,要有层次性,并且从低到高。 例如:在《视频加工和处理》一课中,蓝老师是这样设计配音任务中的半成品:1. 设计一个原声视频和一个相应的背景声乐素材,让学生给原声视频添加背景音乐,且两者有效结合;2. 再设计一个已结合好的视频,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这个视频上进行修改,如添上自己的解说词,或把背景音乐改为自己喜欢的。 这样设计的“半成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务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不断有新的挑战而获得成就感。学生在获得初试成功的基础上,会很有激情地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 三、“半成品”设计须扣紧目标和主题 俗话说,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目标清晰能避免学生在犹豫不决或不断试错中浪费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在设计“半成品”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生必须掌握及容易混淆的操作技能,确定本课需掌握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半成品”素材进行练习。 (一)技术“留白”应紧扣教学目标 例如:在《视频加工和处理》一课中,在设计剪辑与合成任务中的“半成品”时,蓝老师先设计好一个PPT,建立好两张空白幻灯片并分别插入同一视频,让学生根据微课的指引分别裁切成不同片段,再合成新的视频。 (二)知识问题“留白”应突破重难点 设计导学案时,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和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看相关知识的微视频后,再打开相应半成品素材,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任务明确,练习有侧重,使学生少走弯路,同时在“半成品”变成“成品”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克服了难点,又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既能突破重难点,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例如:在《视频加工和处理》一课中,蓝老师在设计配音任务部分的导学案时,先提出“入场音乐怎么样?”“解说词你们觉得如何?”“有没有兴趣自己重新配解说词?”等针对性强的问题,“视频可以再修改吗?”“视频的形狀和颜色等可以变换吗?”等拓展性问题,引导对某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去寻找提供的对应教学资源,如微课素材,观看并对下发的对应素材进行动手制作。在作品评价环节,既有硬性要求,又有软性要求。让学生在完成难点任务时,进一步加深对之前重点任务的理解;同时也引导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拓展任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四、“半成品”的设计须考虑知识迁移 在设计“半成品”时,可多设计一些与课堂任务类似的半成品,让学生举一反三地练习,来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蓝老师在《视频加工和处理》一课中,通过前面的任务,学生基本掌握了视频的简单剪切与合成、视频的简单配音后,再提出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运用所学知识,将教师提供的校运会素材和你们收集的校运会相关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做一个班级视频”的课后拓展任务。以此任务作为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对视频的处理和加工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半成品加工”教学方法,首先要从“半成品”的设计入手,设计适合软硬件环境、学情、教情的“半成品”,方能使信息技术新课堂更容易达成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相渗透的双重目标,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更和谐地统一起来,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