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好统编教材 探寻圆融语文 |
范文 | 钟映平 摘要:立足统编教材,探寻圆融语文之道,可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选择适切教学策略,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落实要素整合教材,关注语用发展思维,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多方面着手,以实现语文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圆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圆融语文;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各年级的全面普及,如何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了众多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一直追寻这样一种理想的圆融语文课堂,即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相互融合、有机互补又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如何利用统编教材,探寻这种语文圆融之道呢?本文将结合笔者一年多对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发现。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实现“编”与“教”的圆融 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有的语文课堂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这将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无法落到实处。而精准的教学目标犹如海上的航标灯,能指引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使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一课,有的教师结合课后习题及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之一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有的教师则在此基础上融入学习方法指导,表述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对‘好书的看法。”个人以为,后者的指向性更为明晰,指导意义更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年段的要求、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题、交流平台、文体特征、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考量,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的定位、精确的表达,从而实现编者与教师的圆融,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服务。 二、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实现“教”与“学”的圆融 开课宜活跃一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有助于学生积极投身课堂,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择取一些适切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儿歌、游戏、猜谜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激趣方式,中高年段仍可有选择地适当延续这些方式,但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需要、能力培养的梯度次序、对应的语文要素等进行调整,部编版教材在中年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阅读策略的训练——预测。这种新鲜的学习方式可趁着学生的新鲜感继续进行。这样的激趣既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表达,又能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前面所学的“预测”阅读策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圆融,可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谱出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实现“学”与“用”的圆融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以教材为例,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为上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某一类”的学习能力,实现“学”与“用”的圆融。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此前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寓言的经验,知道读寓言故事是要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学寓言故事,就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给学生读懂故事、领悟道理的方法。读懂寓言故事,就要读懂故事内容和情节(起因、经过、结果),读懂人物形象(人物神态、语言、动作);领悟道理,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也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谈自己做人或者处事方面的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精读课文《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等,指导学生从中习得方法,然后在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北风和太阳》和略读课文《池子和流水》中指导学生练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去运用方法,从而实现精读得法、阅读链接与略读练法、课外阅读用法的理想境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四、落实要素整合教材,实现“读”与“写”的圆融 统编教材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特点,让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了更为清晰的梯度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在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注意在教学中给予落实。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单元学习内容,有机地进行渗透。在教授《花钟》时,可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对照表格,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依照时间顺序,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准确表达是以细致观察为前提的;《蜜蜂》一课,通过图表的方式,学生能通过填写实验的过程与结论,直观感受并学会实验类文章通用的表达顺序。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填完表格之后,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复述实验的过程,指导清楚表达、有序表达,从而落实单元习作要素,为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渗透“把实验经过写清楚”的方法。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在教学时可提前到习作教学之前,因为其中的“词句段运用”与本单元习作紧密相关,可引導学生在习作之时加以运用,以提高习作的趣味性;修改符号的学习,更是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需要,亦可提前教学,以供学生评改作文之时运用,为学生的习作评改提供工具。就这样,依据单元习作要素整合教材,让习作要素的教学有机融合在单元学习的所有内容之中,实现“读”与“写”的圆融。 五、关注语用发展思维,实现“言”与“思”的圆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用训练的同时,要重视思维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体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发展,两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动物儿歌》,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如“谁在半空展翅飞”“蜻蜓在哪里展翅飞”“蜻蜓在半空干什么”,让学生在对答中发现句子表达的一般范式:谁?在哪里?干什么?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向学生渗透句子完整表达的意识。此时,再出示小鸟、兔子、蜜蜂、青蛙等动物的图片来引导学生仿照句子说话,学生就兴味盎然,有话可说,说得有章法了,从而实现“言”与“思”的圆融。需要注意的是,“言”与“思”的圆融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段重点进行句子的仿写迁移;中年段重点进行段落范式的仿写迁移;高年段重点进行篇章结构的仿写迁移,由句至段再到篇,层级推进,螺旋上升,圆融而行。 六、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实现“内”与“外”的圆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仅仅靠读一本课本是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阅读数量的。只有立足课内,在课内习得阅读方法,同时有课外阅读的意识与行动,进行海量阅读,才能实现课外得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相同类型或相同主题的文章,如与统编教材同步的《同步读本》,坚持一篇带多篇;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本或原著,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推行整本书阅读,如学了《蜜蜂》一课,可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等。可利用校本阅读课,进行新书推荐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以推进阅读的进行;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以促进阅读的有效进行;可举行品析交流会、读书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成果与快乐,从而推进课外阅读课程化,实现“内”与“外”的圆融。 面对全新的统编教材,只要教师胸中有标、心中有体、目中有人、手中有法,科学地使用,致力达成语文教学中各方面的圆融,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贞萍,李虹瑾.统编教材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06). [3]周一贯.统编本教材“新作文体系”研究[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