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学生会学而教 |
范文 | 陈华忠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提出了“为学生会学而教”的教学主张,主张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學生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更重要。学会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来说,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发现是探究的源头,发现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一个能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好“问题”,才会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解决问题的探究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才会让学生真正产生去探究的动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发现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确定起跑线”一课时,他先用课件出示:400米比赛的图片,运动员分别站在不同跑道的不同起跑线上。师问: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1: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是不公平的。生2:公平,因为他们的起点与终点是一样的。生3:不公平,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跑,外圈运动员跑的路程就长,内圈运动员跑得短,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全班同学赞同)师:是啊,正因为外圈运动员跑的路程长,所以外圈的起跑线要向……生齐:向前移。师:关于起跑线,大家还想知道什么呢?生:外圈的起跑线应该比内圈起跑线往前移多少米呢?师:同学们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要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确定起跑线”。这样,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水到渠成。 二、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预习中寻找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认真读、仔细想,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清晰的问题。其次,从课堂中寻找问题。其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寻找问题。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想想今天,我们可能要学习哪些内容”,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其二,从情境图寻找问题。新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与情境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或情境图,思考“你能从主题图或情境图中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还可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三,从探究中寻找问题。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中发现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其四,在总结处寻找问题。教师可在课末引导学生整理自己学习时的困惑,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习内容。第五,从练习题中寻找问题。新数学教材中的练习设置了一部分具有问题条件的提示性、图示性的语言,要求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由学生自己探究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激发探究欲望。探究欲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是对于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问题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去寻找答案。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节课时,有了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学生探究出9的乘法口诀并不难,在这基础上教师可提出:“我们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大家能否结合例题的学习来探究,看看谁的办法最容易记住这组口诀?”这一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这些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望敢于尝试而得到,从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 2.提供探究空间。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尝试机会的同时,还要注重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的两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这样,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3.引领自主探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学习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尝试机会的同时,还要注重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课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随意准备三根小棒,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这三根小木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根本摆不成三角形,由于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需要动手去量、比,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这样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就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四、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 这既充分展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性,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拓展”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唯一正确的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法”之后,在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春游。老师25人,学生120人。公园门口的售票处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孩子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孩子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1)全体都买团体票:(25+120)×20=2900(元); (2)不买团体票,分开买:30×25+15×120=255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买学生票:(25+5)×20+(120-5)×15=2325(元)。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得出了比较优化的购票方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运用中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真谛。 总之,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这四个递进式的层次缺一不可,没有发现就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提出问题而探究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进行探究而解决问题也就没有灵魂;反之,没有解决问题的发现、提出与探究则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果说发现与提出是感性的,分析与探究是理性的,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核心。为此,教学时要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