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中的“疑”“读”“思” |
范文 | 吴学平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古话明确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解决,这样学习才会有所收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研读释疑,思悟释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阅读的能力。 一、以疑导学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那么如何“授人以渔”呢?大部分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几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去理解不懂的词语、思考课后习题等。殊不知,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无须动脑筋就能很好地完成。因为市面上的许多教辅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预习就成了一种形式。这样并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依赖教辅资料的惰性。针对这一现象,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多做一项工作,那就是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书中令你不明白或者困惑的地方。我先教给学生几种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难以理解的词句质疑,从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并要求学生预习时将不理解的问题在书中标注。教师检查时,对认真提问或提的问题有代表性、有思考价值的同学给予肯定、奖励、表扬;对那些怕提问题或怕同学嘲笑、讽刺,而不敢提问的同学,要打消他们的顾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听取,及时解答,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整个班级洋溢浓厚的求知气氛。通过一连串问题造成的悬念,促使学生大脑产生一种“优势灶”,引起定向探究,由此精神高度集中,保证了最佳阅读效果。 二、研读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是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单刀直入,研读释疑。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一经确定,便成为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训练过程应当是“以读为主,揣摩语言”的训练过程,无论是讲、议、说、练都应以读为基础。默读,主要是视觉与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理解活动,有利于思考问题,潜心会文。还有多形式的朗读,如男女分组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齐读、自由体会读等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其蕴含。因此阅读教学紧扣重点,加强朗读、默读及多种形式的训练,大有必要,要使“读”这一阅读教学训练核心落到实处,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思悟释疑 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善思”的前提,也是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形成的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肯定学生的质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由疑去思索、体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多思”“善思”“乐思”。 1.联系上下文释疑。即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深入文本解决问题。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课时,有学生提问:“同样是水滴,太极洞内的水滴能把石块滴穿,而从空中快速落下的雨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呢?”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于是我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一位同学说:“书中写到太极洞内的水滴接连不断地滴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而生活中的雨滴落到地面上,往往受风向的影响,目标没有太极洞内的水滴目标专一。”另一位同学补充道:“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太极洞内的水滴在同一个地方总是不断地滴,这种持之以恒精神是雨滴所不具备的,所以太极洞的水滴能滴穿石块,而雨滴不能。”在此基礎上,老师进一步追问:“太极洞的水滴能滴穿石块对我们大家有什么启示呢?”这样一追问,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干任何事情,只要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经过如此一番的阅读思考,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2.实践操作释疑。有些问题,老师与其讲十次、百次,不如让学生实践操作一次。如《乌鸦喝水》一文,老师若只是局限文本讲解,学生可能不会理解乌鸦喝水办法的高明,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番,那学生的疑虑就迎刃而解了。 3.抓重点句段释疑。阅读文章时,只有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句学习,才会真正读懂课文。如文章中的中心句,它往往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环节清晰,重点突出,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学习这句时,有学生提出:詹天佑为什么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有什么困难?外国人为什么嘲笑我们?詹天佑是怎么勘测线路的?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我首先让他们弄清当时的时代背景,祖国贫穷落后,特别是缺少人才,外国人才敢明目张胆地嘲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明确詹天佑在当时肩负着什么样的任务,在那种特定的艰难环境中他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詹天佑的具体言行和心理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语言)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行动)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心理) 让学生抓住对詹天佑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关键句子,用心去阅读,感悟,体会詹天佑热爱祖国、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也会从表面达到深入。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高邮市实验小学? 江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