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范文 | 刘满英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只有通过发现问题、不断探究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科学也就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将来对科学的研究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怎样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教师往往忽略这个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发现科学的方法,然后结合理论知识,得出结论。而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变成了枯燥无味知识的泛泛的背诵,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丧失,就更加谈不上科学素养的培养了。本文将从制定合适的科学探究主题、自主探究积极性的培养、交流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學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一、制定合适的科学探究主题 科学探究要从有一个合适的主题开始,教师在主题的制定中应当多下功夫。过于深奥的主题会引起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兴趣的丧失,过于简单的主题不能够充分达到科学教学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小学阶段掌握的信息资料,也要考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找出适合他们的主题,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步骤性的科学探究主题,将最终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步骤,先易后难,这样一来学生在第一个阶段能够充分收获到获得知识后的喜悦性,就能够让这种感觉支撑学生主动开始剩下步骤的探索。 例如,在学习到“水的三态变化”这一部分的时候,水这种物质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水的三态变化可能学生就没有怎么注意到,尤其是汽化的水。这样让学生直接理解可能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水的三态变化还伴随着体积和形态的改变。所以教师就可以将这一部分的探究题目改成“探究如何让水在三种形态中进行转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水这种物质是怎样在三种形态中进行变化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不要让学生直接去探究水的三种变化,而是从如何让三种状态发生转变下手。让水发生形态的转化这种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肯定是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可以用玻璃杯取满满的一杯液态水,然后放到冰箱中进行冷冻,使它向固态进行转化。当学生完成这一转化从冰箱中取出玻璃杯之后就会发现结冰的水从量筒中“溢”出来了,这时候学生就会有问题,为什么水变成了冰之后体积变大了。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水的微观分子模型进行解释,从而完成整个“水”部分课程的学习。这样从一个简单的转化问题下手,逐渐深入,就完成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科学探究这一问题本身就需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过程中如果没有自主性就会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引路人,而绝不是全程包办的角色。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完成了引路人这个角色之后就应当多给学生一些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学习。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忽视教师亲身传授的作用,教师的教授是基础,只有在教师完成教授之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再进行自主探究。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能够很好地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三、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与交流分享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于科学探究中出现的疑问很难及时地搞清楚搞明白,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交流分享,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就能够及时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交流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够很好地起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课堂的教学效率较低,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表现欲较强的学生可能会占据太多的主动权,以至于其他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等等。教师在组织课堂交流学习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到这些问题,创新课堂交流模式,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合作模式。比如,在交流分享开始之前有明确的分工,每人负责什么项目都要事先确定好,以避免出现这种弊端;规定每人发言的时间,避免不擅长演讲的学生没有话语权,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再就是目标要明确,本次交流要得出什么结果,进行交流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能避免进行无目的的交流最终使交流分享的效果不好。 教师应当创新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科学,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作者单位:龙岩市东肖中心小学? 福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