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
范文 | 沈伊静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变教材中枯燥、单调、乏味的知识为学生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教学内容,明确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来,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那么,如何才能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理解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想象力十分突出,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思维拓展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以便小学生更容易联系实际来理解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当教学《角的度量》时,由于这课内容比较乏味,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优秀教师华应龙通过巧妙地为学生设计生活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这样来设置情境:同学们,有三个不同斜度的滑梯,你们想玩哪一个?”听到玩这个字,学生们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住了,有学生说想玩角度最大、显得最陡的那一个,学生笑过之后产生了想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師将角度测量与学生常见的滑梯联系在一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积极性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积累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生活是数学的落脚点。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不仅如此,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举例来说,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每支铅笔的价格是1元,而小明手里共有35元钱,那么小明可以买到多少支铅笔?”相对来讲,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兴趣并不高。其实,学生熟悉事物的程度与学习事物的兴趣之间呈正相关性。因此教师设计数学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上一道应用题可以修改为:“我们班的班费一共是35元,而每支铅笔的价格是1元,那么可以买到多少只铅笔?全班共有32名同学,每人一支铅笔的话,是否还有剩余?剩余多少支?”如此一来,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大有用处,所以便能以更积极的状态去学习。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想方设法挖掘生活中的常见素材,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以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 在以往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然处于绝对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只要去咀嚼教师嘴里的知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这种情况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会主动去巩固,久而久之,这些自主性不够好的学生便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听不懂教师讲解的新知识,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求知识,感知数学的奥秘,爱上数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的图片、图形收集在一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认真观察长方形图形或图片,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长方形的基本属性。学生通过沟通与交流,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不仅掌握了数学概念,而且也对数学概念的由来形成了基本认识,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结合以上论述可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地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科学地运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充分发挥生活情境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向着更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