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自主求知创新思维 |
范文 | 吉静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生活中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说活比赛——说学具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大家去趟玩具城,好吗?(出示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师:大家在玩之前,说说你都认识哪些玩具,请说出它们的名称。(学生相互交流) 反馈交流情况: 生1:这是一个球。 生2:这是一个魔方。 生3:这是一个方盒子。 生4:这是一根圆棒。 …… 2.动手比赛——分学具 师:这么多的学具,哪位小朋友愿意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可以独立分,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操作感知 1.分立体图形——建立概念 师:大家分组动手把玩具分類。(教师巡回指导) 反馈信息: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生1:我把能滚动的分一块。 生2:我把方盒子和长盒子分一起。 生3:我把球放到一起。 生4:我把方形的盒子放在一起,把长长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5:我把像易拉罐一样的放在了一起。 …… 师:你们真聪明,竟有这么多的分法,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写出相应的名称) 学生齐读物体名称。 师:孩子们,谁能在学具中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 生1:这是球。 生2:这是圆柱。 生3:这是正方体。 …… 2.感知表象——摸物体 (1)看一看,摸一摸 师:大家仔细看看、摸摸,数一数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把你的收获告诉老师。 生1:我数出来它们都有6个面,每个面都光光的。(板书:6个面) 生2:我摸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有棱。 生3: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你观察得真细心!) (2)看一看,摸一摸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现在把你们桌子上的圆柱、球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生1:它们都能滚。 生2:圆柱上下一样粗,有2个面,这两个面都是圆形。(板书:2个面,都是圆形) 生3:球可以向任一方向滚动,而圆柱只能前后滚动。 生4:球面光光的,是曲面,没有棱。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给你们点赞! (3)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周围找找,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刚才学过的知识相关。 生1:皮球是球。 生2:“红苹果”是长方体。 生3:胶棒是圆柱。 …… (4)捏一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形状,下面我们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学生分组捏,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评出最佳作品,课间大家展览作品。 三、活动拓展 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搭建自己最喜欢的物体。(四人一小组,要求分工明确) 1.教师巡回指导。 2.评选优秀作品。 3.展示作品。 四、总结迁移 1.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 2.讲一讲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 3.找一找周围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五、教学反思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放下了“师者的威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搭建了和谐、民主、自由获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反思这一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课一开始,教师就把学生喜欢的玩具展现在他们眼前,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2.改变观念,转变角色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被动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认识物体的特点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法——直接告诉物体的特点,而是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从观察、操作、交流、谈感受等活动中获得新知,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在认识物体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物体、动手操作等,来感性地认识物体的特点,接着通过说一说、摸一摸、讲一讲、练一练等环节,使学生对物体的特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认识。在最后总结时,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这样不仅使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只在数学课堂上有,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使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这一真谛。 4.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任务分配下去,教师在这里只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如此浓厚,个个跃跃欲试,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他们的结论一个比一个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编辑 李烨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