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实践与反思
范文

    何运球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学习任务群。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综合提高学生的思辨阅读、多维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关教学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凸显阅读的整体性,找到可行的实施策略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师生要加强反思,不断提升阅读与研讨的质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反思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须“有的放矢”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来建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语文课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三类课程中共同的学习任务群。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时势是大势。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如此重要,作为落实主体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怎样具体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便是迫切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兴趣?如何定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与研讨?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如何检测和评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认真地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

    通常我们都强调做事情要“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时,我们先确定阅读与研讨的“的”——目标,然后针对这个“的”去“放矢”——确定阅读与研讨的策略及方法。

    (一)确定阅读研讨目标

    1.加强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重要性的认知,焕发阅读研讨的激情,自觉接受经典的熏陶渐染,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习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多种方式方法,学以致用,为个人终身阅读与研讨打下基础。

    3.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鉴赏典型形象,准确把握《三国演义》的内涵,认真涵咏整本书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明确阅读研讨的策略方法

    1.教师阐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性,指导阅读研讨的基本策略方法。

    2.学生阅读研讨《三国演义》,撰写心得笔记,注重思辨性。

    3.分小组进行小课题研究,交流阅读与研讨的所思所得。

    4.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及成果评比展示等评价机制。

    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须“行之有效”

    新的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我们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研讨的行动指南。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去组织实施,同时也应以这个标准去检验效果。为使活动行之有效,实践中我们将整个活动分为明义激趣、授业解惑、成果展演三个阶段。

    (一)明义激趣,奠阅读研讨之基

    以经典言论引领。赫尔曼·黑塞认为:“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必须读杰作。”日本著名作家池田说:“在取之不竭的浩瀚的中国文学中,《三国演义》是格外闪耀着光芒的作品,我是从青年时代就一读再读的,是深受吸引的读者中的一个。”以此让学生明白,阅读研讨名著是增强文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以作品价值激发。《三国演义》被誉为“第一才子书”,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解读中国人传统理念和民族精神的著作。《三国演义》是中国民众心中的一座道德丰碑,人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接受相关道德和价值标准的教育:做人该像刘备那般爱护人民,当如关羽那样讲朋友义气,不能像曹操那样自私自利、奸诈狡黠。池田所说的“光芒”就是《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很多日韩企业家都从《三国演义》中汲取了经商的谋略和管理的策略。

    以高考实例促趣。《赤兔之死》是2001年高考“诚信”话题作文的江苏满分作文,作者以《三国演义》中赤兔马与关羽、董卓、吕布相关的故事为蓝本,以拟人化的手法编撰了赤兔马宁守诚信而不惜殒身的感人故事,有力地表现了为人必讲诚信的主题。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研讨名著能够训练思维品质,能够积累作文素材,能够提高语文成绩。

    以故事成语入境。《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妇孺皆知的经典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关羽千里护嫂、张飞怒鞭督邮、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王司徒巧设连环计等,有很多与人物故事相关的成语,如初出茅庐、锦囊妙计、先礼后兵、单刀赴会、赤膊上阵、弃暗投明、初生牛犊不怕虎、赔了夫人又折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讲述这些故事、讲解这些成语,能把学生引入趣味之境、知识之境、智慧之境、思想之境,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授业解惑,习阅读研讨之法

    在阅读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师生交流、讨论,一起习练阅读研讨的方法。

    1.观赏式阅读。旅游赏景般阅读,了解全书主要内容,感受情节及主要人物。

    学生利用寒假粗略读完《三国演义》,能理清小说的主要线索,把握作品的主体内容,讲述故事的基本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及风格特色有一定的感受。

    以了解作者为入口。作者罗贯中,智慧超人,实践丰富,追求执着,有着忧国忧民、依恋故土、缅怀英雄的高尚情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情感倾向,有助于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

    以知悉历史为纽带,师生通过把握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合三为一(西晋)的历史大背景,抓住三国由创业到灭亡这一既彼此对峙又相互交叉的三大脉络,再辐射到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劉表等人匆匆来去的短暂历史,在这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体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感受那个时代的政治及外交谋略,从而深味小说的主题。

    概括情节,了解人物,简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要内容。比如从“千里走单骑寻主”“单刀赴会”“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情节分析关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

    2.品鉴式阅读。仔细阅读,品鉴内容、人物,与作者作品进行深度对话。

    学生在粗读基础上,就自己或兴趣浓、或感受深、或有感触、或有疑问的点进行仔细阅读,反复品鉴。同时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如作者人生经历、三国相关历史、民间三国故事等,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和作品进行深度对话,以拓宽阅读视野,启发人生思考,提升精神境界。比如探讨“三国智绝诸葛亮的人生是成还是败”,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历史,重点研读诸葛亮的相关章节,最后得出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一个读书人把功名与道义完美结合;悲剧在于诸葛亮生不逢时,有心救国,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局,抱憾而终。

    除了品鉴研讨内容,还可以品鉴研讨作品的结构、语言、風格等。比如《三国演义》十分讲究事件的布局与气氛的营造,像刘备三顾茅庐这部分,作者让诸葛亮在一番喧天锣鼓之声后才出来,一如京剧中主角出场的处理,韵味十足。比如《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辉煌的历史小说,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既显文言的“深雅”又有白话的“浅俗”,使得整部作品语言“简洁精练,生动传神,晓畅自然,灵活多变,气势充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品鉴式阅读研讨提倡对作品思辨性的阐释,要求学生把品鉴结果拿到小组去交流,再到全班去交流、讨论。这种方式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切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评点式阅读。学生选取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或故事、或人物、或手法,自主确定切入点或角度加以评点。

    可学习金圣叹评点六才子书的做法,边读边圈画,在书旁写上评点文字;可选择相关章节、文段,先朗诵再谈体会;可抄录好词佳句,然后和同学交流心得;可写一些读书笔记,读给同学听或在张贴栏里展示出来;还可以学写文学评论文章,或是其他形式的创造性写作(如话剧),等等。

    对于一些阅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更为具体的指导,比如赏析人物:智慧之人——诸葛亮,仁德之人——刘备,信义之雄——关羽,真情之杰——张飞,英勇之将——赵云,让他们先和同学私下交流,然后在课堂上口头表达,再在课后形成书面文字。

    4.研讨式阅读。深度入书又跳出书本,选取某个点独立思考、深入研讨,或质疑或评价,写出比较完整的有个性和思辨性的分析文章。

    研讨式阅读是一种高级阅读形式,它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基础,有一定的真伪辨别能力以及归纳、演绎等综合分析能力,需要有能多维思考、比较灵活、比较有创见的思维。为使研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又不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受到限制,我们主要提供了两种研讨方式。

    其一,话题讨论。师生事先讨论拟定话题,一次一专题,学生自己定主持人、发言人和记录者,教师平等加入讨论。讨论的话题宜点面相容、小大兼具,如“诸葛亮真有那么神吗”“我看曹操”“刘、关、张三人为何能桃园结义”“三国故事中的计谋与现代社会”“三国人物的美与丑”“《三国演义》为何尊刘贬曹”,等等。

    其二,课题研究。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1人、组员4~5人组成。研究课题可先学生自拟,然后全班征集、选评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如《从关帝庙说开去》《刘备“仁”曹操“奸”的比照研究》《“三国”谋略对处理当下国际关系的启示》《“男不读三国”古训今解》《诗词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罗贯中写人艺术浅析》,等等。

    (三)成果展演,验阅读研讨之实

    验证阅读研讨成果,既要有章可循,又要灵活自由;既要防止三观出现偏差,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思想和才情的彰显。

    1.展示《三国演义》读书摘抄、读书笔记。可以将教室里的张贴栏作为作品展示区,或分期张贴全班同学的书摘、笔记,或专刊展出某个同学的系列作品。

    2.开展与《三国演义》内容相关的智力游戏。比如说故事答人物,说成语答人物,对对联,等等。

    3.从《三国演义》中提取话题组织辩论赛、演讲赛。如开展“周瑜是不是真不如诸葛亮”“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等辩论赛,通过辩论,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文本的内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开办《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学生可就个人兴趣,选取诸如三国时期的习俗、礼仪、官职、饮食、座次等加以研究,然后以讲座的形式和大家分享研究所得。

    5.以评书、相声、Rap等形式说唱《三国演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种艺术形式,寻找相应的合作者,在班上展示自己的阅读研讨所得及个人才艺。

    6.排演《三国演义》相关话剧。比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玄德三顾草庐”“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挥泪斩马谡”等。

    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思前想后”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课余文学生活,增长了他们的识见,增强了他们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思之前的实践,学生收获不少;想实践后的总结,我们也发现这其中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间。

    1.要使学生进行真正的阅读研讨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指导

    不少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耐心,比较急功近利。有些人以为只要读了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因而一味地追求阅读速度,一味地寻章摘句。有些人过于追求故事精彩的情节,而忽视了文章的人物、主题、语言。这种缺乏耐心和过于功利的阅读,必然会是不求甚解的,因此很多学生虽然阅读了《三国演义》,但未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启发,吸收到更多的思想和精神滋养。虽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及时进行了引导,但由于课前预计得不充分,因而引导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以后的教学,教师应当从高一起就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意识,指导相应的阅读研讨方法还应该更到位一些,更加切实地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研讨的习惯和能力。

    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如何与高考更好地衔接还需进一步加以探索

    这两年的一些语文高考试题已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研讨成效进行了深浅不一的考查,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应对这种新的高考形势和命题形式,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探索。今后应该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及目标的针对性、课程实施策略及方法的有效性、校情学情与考情的适切性等的增强方面加大实践探索力度。

    3.教学成果展演的实效验证性还应更落得实一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其评价方式自是不同于以前传统的教学评价。无论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应该有所依归,有迹可循。“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要想学生能够自如地应对以这两条新课标命题原则所命制的试题,今后的课程教学及实效验证还应更实一些。

    编辑 李博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