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任务群教学初探
范文

    王西燕 王延峰

    摘 要:通过以设置“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展开教学,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不只是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提出的很多新鲜的概念和理念,如“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优秀传统文化”等落地于课堂的积极探索。总结了通过把杜甫的三首诗《旅夜书怀》《阁夜》和《登岳阳楼》作为一个小的杜诗专题研究,建立起“学习任务群”实施教学的实践经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语文学习中的知识、方法、情感等要素,还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逐点讲析知识、逐项训练技能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它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核心素养中所说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任务群教学;初探;杜甫诗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新鲜的概念和理念,如“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任务群”“优秀传统文化”等,如何让这些新课标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明确核心概念,厘清两者关系,从语文核心素养和任务群说起

    1.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能力。新课标则把语文素养凝炼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不断细化、补充、完善和具体化的过程。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学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那就是既培育学生能力,又培育学生品格,让广大教师从教书本走向育人,更好地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新版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解释为“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本次课程标准修订,设置了“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習任务群,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渗透到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在此不一一赘述。

    3.核心素养和任务群的关系

    新课标倡导“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群,并以此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将它们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

    任务群的设置摆脱了“一课一篇”的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不局限于某一篇或某几篇课文,而是根据教学有侧重点地落实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的目标设置任务群,选择和设计相关的专题让学生展开研讨。如为了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为了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为了让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立足课堂实践,落地开花结果,从教学实践做起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程,任务群涉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并最大化地包含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新课程还没有正式实施,在新教材还没有使用的情况下,如何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以任务群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就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例如,在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们注意到这本教材选取了四首杜甫的诗,分别是《蜀相》《旅夜书怀》《阁夜》和《登岳阳楼》,后三首诗写作时间相近,分别作于公元765、766、768年;背景相似,都是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托,离开成都,漂泊西南,孤苦老病。我们突发灵感,何不尝试一下刚刚在新课标中接触的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来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实呢?于是决定将这三首诗作为一个小的杜诗专题研究,建立一个学习任务群。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任务。

    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三首诗的写作背景。

    2.先“读”为快:尝试诵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初步揣摩作者的心情。

    3.疏通入境:理解诗句内容,借助诗中意象意境找出每一首诗的重点难点。

    4.披文入情:三首诗写作年代相近,背景相似,通过比较鉴赏,试归纳共有的和独有的思想感情。

    5.探究手法:纵观三首律诗,整体上都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在意境上有哪些相通之处?各自又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6.含英咀华:你最喜欢这三首诗里的哪些句子?试做咀嚼鉴赏。

    7.对话作者:通过三首诗的学习,你对杜甫有了怎样的认识?试以《我心中的杜甫》或《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随笔。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诵读吟咏、积极思考,课上小组合作、梳理探究、交流展示,课后延伸阅读、写随笔感受等学习活动,并在老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群中的任务。例如,在展示环节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灵性和能力:在任务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梳理出了杜甫四个坎坷的人生阶段及创作这三首诗时共同的“漂泊西南,孤苦老病”的写作背景;在任务二环节中,学生能根据杜甫的境遇读出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准七言律诗2/2/1/2和五言律诗2/2/1或2/1/2的节拍;在任务三环节中,学生能借助课下注释和教辅资料疏通诗歌,总结出了抓住关键词、用跳跃性思维加上想象将意象连缀起来的疏通技巧;同时发现倒装句就是一个翻译难点,很多译不出的句子都是因为语序颠倒,如不调整语序就很难翻译通顺的特点,如《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阁夜》中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在任务四环节中,学生归纳出三首诗共有的思想感情即老病孤独的寂寥、漂泊他乡的思念、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任务五环节中,学生通过寻找意象,联系背景,发现这三首诗整体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意境雄宏壮阔而又深沉悲壮,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三首诗个别诗句还分别用到了反衬、用典、夸张的手法;在任务六环节中,学生先通过直觉聚焦有表现力的诗句,细细琢磨品味,发现动词、形容词的奇妙所在,发现反衬、夸张等手法的高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情景再现、有表现力的词语、艺术手法及其效果结合起来形成赏析文字;在任务七方面,学生以《我心中的杜甫》《杜甫,我想对你说》等课后随笔和交流展示写出了对杜甫的认识、同情、肯定和崇敬,尤其赞美了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执着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理解了杜甫、杜诗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原因,同时学生在投入的学习过程中也陶冶了自己的道德情操。

    通过老师搭建的学习任务群平台,学生摸索出一些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办法,积累了一些鉴赏诗歌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这些“认识”“方法”“能力”不正是核心素养中所说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吗?通过诵读诗歌、表达交流,学生建构和运用了自己的语言,通过比较、归纳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发展和提升了思维方法与品质;通过品鉴诗句,增强了审美能力;通过课后随笔,加深认识了古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吗?

    在这以任务群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还不是很适应,但他们很投入;虽然某些环节花费了很多时间,但他们很愿意;虽然还有很多所谓的知识点没有涉及,但是学生已感到了满足,因为这样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了收获感,而且是自己获取的,不是被老师强行灌输的。这样的课堂,不仅真正体现了“教師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也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提升了素养,从而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又联想到必修课本中几篇苏轼的作品,也可建立一个学习任务群,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做一个苏东坡诗词专题阅读,并介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相关书籍,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这样的学习模式比单篇学习效率更高,收获更大。不仅学生喜爱,还能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一生受益。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学习发现问题,坚持探索提升,在反思中进步

    通过以设置“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展开教学,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给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方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语文学习中的知识、方法、情感等要素,还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逐点讲析知识、逐项训练技能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同时,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更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传承和理解优秀文化,将核心素养落地于课堂。

    当前,“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的概念,是新生事物。我们在此尝试性地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扬长避短,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语文人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语文姓“语”,让人文成“人”,让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成为引领学生开启幸福人生的摇篮,让“核心素养”形成为祖国建设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既是新课标的理念,也是我们每个语文人的毕生追求。

    作者简介:王西燕,女,55岁,甘肃省酒泉市一中,高级教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余年,发表语文教研论文数篇,参与甘肃省规划课题研究结题2项。主攻方向: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发展。

    编辑 冯志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