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
范文 | 卓艳玉 [摘 要]创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深远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4-0037-02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小學是人一生中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于萌芽状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有效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有疑问的情境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拿出一张10元的纸币问道:“如果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多少元?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人得多少元?如果把它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得多少元?”学生对这些问题没有半点迟疑,对答如流。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把10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几块?如果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几块?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呢?”不少学生回答:“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各得半块月饼。”教师再问:“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位同学、5位同学呢?”……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互动中,教师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分月饼”,引出新授内容,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教师趁势而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教学,不仅营造了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反之,课堂压抑的气氛只会封闭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所谓的创新了。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巧用数学变式,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具有新颖、多变、灵活、精细等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运用数学变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有这样一题:“现有25人需乘车前往机场,每辆面包车可乘坐8人,每辆小轿车限坐3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摆小棒的方法,摆出各自的分配方案;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即可,并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让学生交流反馈哪种方案最合理,使他们理解与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这样的题目,其已知条件对于结论而言并不充分,结论具有多种可能性。面对这样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必急于把解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如有这样一题:“把三张长10厘米的小纸条接在一起,每张小纸条的重叠部分长1厘米,这三张小纸条连接在一起,总长是多少厘米?”学生思考后,列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算式:(1)10×3-2×1;(2)(10-1)×3+1;(3)(10-1)×2+10。这时,一个男生指着线段图说又想到了一种解法,即10×2+10-2,他的解法让其他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显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假设,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鼓励自主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皮亚杰指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要想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就必须通过“再创造”活动,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培养与发展。 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教室长8米,宽6米,你画平面图时打算用几厘米代表8米?缩小到几分之几?”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作业本上按比例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并板书学生的解答结果。如下: (1)用8厘米代表8米,8厘米︰8米=8︰800=1︰100,缩小到一百分之一; (2)用4厘米代表8米,4厘米︰8米=4︰800=1︰200,缩小到二百分之一; (3)用2厘米代表8米,2厘米[∶]8米=2[∶]800=1[∶]400,缩小到四百分之一; (4)用1厘米代表8米,1厘米[∶]8米=1[∶]800,缩小到八百分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理解了所学的新知,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接着,教师继续提问:“想一想,用谁设计的比例尺画出来的图大,用谁设计的比例尺画出来的图小?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尺,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注重实践运用,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实践、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度量桌面边长、测量人的腰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意义;再通过度量封闭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探究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途径,度量类似树叶那样由曲线围成的封闭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学生学会并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再研究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特点,通过求教室地面、家里房间地面的周长等活动,探究总结出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增长智慧,培养了创新精神。五、予以积极评价,促进能力形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这样可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用一句简洁而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你讲得真好!”“你今天太厉害了!”“这也被你想到了,真了不起!”“真是聪明的孩子!”“这是个好方法!”……若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通过“你再想想吧”“先听听别人的意见”等带有尊重、期盼性的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努力探索的强烈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创新靠教育,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 (责编 杜 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