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莫让“未卜先知”架空操作效力
范文

    刘亚东

    

    

    [摘 要]自己动手得出的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有科学效力的,但是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定理,学生通过预习早已能直接套用其形式,带着未卜先知的结论去操作,学生就会投机取巧,架空操作的效力。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通过调研分析的结果改良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操作;三角形的内角和;测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21-02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深入研究三角形的理论基础。课本先让学生测量各类三角形的内角,分别计算出各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再自主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接着指引学生用拼接法来证实猜想,进而得出确切结论。由于该内容非常适宜操作验证,因此它成了许多教师展示课的首选,然而操作起来却意外频发:如让学生用测量角度的方法探寻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时,学生都说是180°,鲜有179°或181°等情况出现,导致教师找不到反例,也没有可以对照辨析的错误资源。

    一、教学实录

    师(课件展示3个三角形,形状分别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凭肉眼观察,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生1:我觉得它们3个的内角和是相等的。

    生2:我也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已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将四边形沿对角线切分,得到2个三角形,就能顺利得出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四边形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180°。

    师:任意1个三角形都能通过分割四边形得出吗?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一样吗?

    生(齐):不是。

    师:那怎么求出其内角和呢?

    生3:测量。

    师:怎样量呢?

    生4:用量角器量。

    师:老师有个要求,就是每位组员可以自由发挥,绘制一个不限形状的三角形,精确测得各个内角的度数后,如实记录数据。

    师:测量要实事求是,不准弄虚作假。4分30秒后开始汇报。

    生5:我画的是1个钝角三角形,钝角度数为170°,其余两个锐角的度数各是5°和5°,合计180°。

    生6:我画的是1个直角三角形,毫无疑问,直角当然是90°,其中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锐角也是45°,三个角相加为180°。

    生7:我画的是1个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全是锐角,度数各是80°、34°、66°,三个角相加也是180°。

    生8:我画的也是1个直角三角形,直角当然是90°,剩余两个是锐角,各是58°和32°,3个角相加也是180°。

    师:同学们真是手脚麻利!通过亲自测算,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那就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180°,有没有与180°不同的结果呢?

    生(齐):没有!

    师:真的没有吗?

    生(齐):没有!

    师:我发现一例。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的读数和计算结果。

    生9(慢吞吞地):我量的3个角的大小各是110°、34°、34°,三个角相加为192°。

    師:不对吧!110°+34°+34°=192°吗?应该是178°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结果吗?

    生(齐):没有!

    生10:我怀疑他量错了。

    师:今天我们能将所有三角形全部画出来检测吗?(不能)我们班有多少人?(48人)三角形千千万万,不计其数,各种形状应有尽有,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呢?有没有例外?

    生(齐):没有!

    生11:我怀疑生9画三角形时,一个角没有连接密实,以前我也犯过这种错误,但是量的结果都是180°。

    师(欣喜地):同学们,测量误差在所难免,得到的数据和结果相应地就会失实,看来用量角器测量也有缺陷,接下来我们撤除量角器。弃用量角器后,能改用其他方法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

    ……

    二、调研分析与改良措施

    1.调查分析

    学生测算的结果出奇地统一,都为180°,当真是“人人得手”吗?笔者对四年级两个班110位学生进行了两次调研。

    第一次是让学生分别测出图1左端单列的6个角的大小(其中∠1、∠2、∠3与①号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大小吻合;∠4、∠5、∠6与②号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大小吻合)。

    第二次是让学生测出图1右端的①和②号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大小。

    度量结果如下表:

    由此分析,第一次测量结果科学可靠,有18位学生量得①号三角形对应内角的和为180°;有23位学生量得②号三角形对应内角的和为180°,得出两个都是180°的有6位学生。有些学生尽管测算得到180°的角度总和,但是具体到每个角的度数还是存在微小误差。第二次测量的结果可信度很低。有些学生投机取巧,只量出两个内角的度数,再用预知的总和180°作差,推算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种因果颠倒、循环论证的做法,归咎于学生测量前预先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如果操作得出的与这个理论的结果有出入,为了掩盖失误,逃脱责罚,学生就会偷偷篡改实验数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上,很少有学生愿意丢丑露拙,会极力否认自己测的不是180°。有些学生则为了迎合老师,也会违心地说出自己测量的结果是180°。

    2.改进策略

    师:请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第1题(量出图1中的6个角)。认真测量,不得有误,测量后汇报(先汇报∠1、∠2、∠3三个角的度数,再汇报∠4、∠5、∠6三个角的度数)。

    生1:∠1=54°,∠2=80°,∠3=48°。

    生2:∠1=52°,∠2=79°,∠3=50°。

    生3:∠1=50°,∠2=80°,∠3=50°。

    生4:∠1=55°,∠2=80°,∠3=79°。

    生5:∠4=40°,∠5=110°,∠6=35°。

    生6:∠4=40°,∠5=106°,∠6=35°。

    师:方才我们测量的∠1、∠2、∠3的大小与①号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吻合;∠4、∠5、∠6与②号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吻合(课件动态演示),请大家再次测算它们的內角和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汇报;全班约有75%的学生没有得到180°,但是基本都在175°与180°之间;个别学生读数时,张冠李戴,得到200多度的结果)

    师 (指着课件上的两个三角形) :为什么我们测算的结果五花八门呢?

    生7:可能是读数失误。

    生8:也可能“两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未能严格对准,“两线”(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边线)没有重合……

    师:在度量的时候,微小的误差在所难免。那么,除了测算,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

    ……

    三、让动手操作成为一种心甘情愿之举

    学生已经提前获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再让学生去测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只会使学生丧失操作的兴趣和动机,就会有一些学生投机取巧,违规操作,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推算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假冒是测量的结果;一些学生眼见得不到180°,于是进行重新测量,东拼西凑,削足适履,勉强得出180°。这样一来,动手操作就形同虚设。因此,笔者在两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调整思路,改进教学设计:没有固执地要求学生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而是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割出来,让学生尽兴“盲测”,再揭晓真相——它们分别对应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样的操作迫使学生只能老老实实测量度数,按部就班计算角度和,并且意识到不认真操作得不出180°这个结论,断了他们弄虚作假的后路,从而激发了他们另辟蹊径的决心,调动他们寻觅其他验证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操作的必要性呼之欲出。

    有的学生把矩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推知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利用三角板的固有度数,计算内角和;有的学生分别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内作高,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推理出其内角和也是180°……在此基础上,只需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切下来,拼接在一起,会得到什么角呢?这样,师生自然配合默契,合作愉快。

    因此,操作材料要精耕细作,只有打造精品,才能让“动手”成为“甘心情愿”,甚至“求之不得”之举。

    (责编 金 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