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雒翠燕 摘 要:领会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抽象推理能力、概念判断能力,创设思维的情境,引导思维的程序,促进思维的内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程序;思维转化;思维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设计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步骤和计划,并树立长远意识,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思维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 活跃的思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让学生积极动手。创设思维的情境,让小学生多动脑,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梅今年13岁,她的姐姐小华,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五个生日。小华今年多少岁?”问题一经抛出,学生立刻就开始讨论,大部分学生说过了五个生日应该是五岁。但她的妹妹13岁,这让讨论陷入困境。这时教师进入新课,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学生得出结论,小华的生日应该是2月29日,所以小华今年应该是20岁。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习的气氛活跃了。 二、引导思维的程序,明确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需要激发,更需要科学的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达到最佳状态,情感达到最佳状态,认识达到最佳状态。 在学习“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抛出两个问题:“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稍作引导和讲解之后,采取以练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练习,12和16的公约数有哪些?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约数的意义,找出了12和16的所有约数。接着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出12和16的公约数,进而再找出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通过让学生总结,对比这些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结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师生共同得出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思考到后来的开始思考,从一开始的不会思考再到后来的学会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进步。所以只要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思维的方向就更明确了,教学的有效性就落到实处了。 三、促进思维的转化,转变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亲自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參与动手实践。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为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了平台。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量一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再把三个内角叠加在一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还可以让学生折一折,将三个内角累加在一起,学生就会发现三个角正好落在一个平面上,成为一个平角,从而学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新知识。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选取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并作为教学用具。让学生用沙子装满空的圆锥,然后再倒入空的圆柱中。这样反复进行了两次,空的圆柱才被倒满。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空圆锥要装满三次才能倒满等底等高的圆柱。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就容易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V=1/3Sh。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了对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思维的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时,首先,教师一定要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具体思维的过程中,要多用联想假设,多用归纳类比,鼓励追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要设卡子为难学生,不要揪住学生出现的小问题不放。其次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点结性评价。同时,特别要表扬思维独特的孩子,对他们创新性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帮助学生分析对比这些解法和其他一般方法的区别,比较中找差距,比较中出真知,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思考的好学生。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的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细化目标,并把每一个小目标落到实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