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学科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与突破 |
范文 | 钟亚平 蒋立兵 摘 要: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4个学科学科视域下,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所处困境进行剖析发现:社会层面的因素是制约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最高层次的因素,教育和健康管理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从整体来看,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健康管理从外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同时从内部(社会心理)作用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动机、健身行为等,进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产生全面影响。研究从家庭文化建设、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质健康管理等方面,结合政府、学校和家庭3个主体的协同作用,提出破解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困境的若干对策。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体质健康;健康促进;多学科视域;青少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3-0038-0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ch 4 disciplines as sociology, pedagog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predicaments in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social factors are teenage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at the highest leve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ystem, both educ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are affected by social factors, and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Overall, society affects teenage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work from the outside via school educ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and acts on teenage students health awareness, fitness motives and fitness behaviors etc from the inside (social psychology), thus produces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n teenage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breaking the predicaments in teenage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in terms of family culture construc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coupled with the coordinated functioning of such 3 subjects as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family.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physical health;health promotion;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teenage students 全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滑,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下滑,肥胖率持续增高,视力不良率继续攀升,器官机能不断下降[1]。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举措,但是效果不佳。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整体状况虽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严峻。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一个重要警示,向我们敲响了事关时代进步和未来发展的警钟。努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增强青少年体质既是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多学科视域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认清这个问题的症结,进而从“病根”上对症下药,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分析 1.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困境的社会学因素 1)经济社会快速变迁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压力。 首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会进步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充实自己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就业需求的大幅增加,就业领域的“代际剥削”越来越严重,留给年轻人的优质岗位和晋升机会相应减少,外加高房价、高物价等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的就业竞争和生存压力空前增大。这种压力自然而然地由家长传导给学生而演变成学习压力。再次,这一代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4-2-1”式的家庭结构导致全家6口成人的期望都承放在一个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育人思维更进一步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倍增。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上花的时间多了,锻炼身体的时间自然就少了,结果导致健康促进落空。 2)生活方式及其内容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健康促进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信息社会物质的日趋充裕,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极大普及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给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一是互联网和电子产品以其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互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久而久之“眼睛坏了、身体垮了”,还有不少青少年学生陷入“网瘾”而不能自拔,导致精神萎靡、情绪焦躁、身体素质下降。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诸如高热量的快餐食品比较受青少年喜爱,长期食用很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等问题。三是交通条件的便捷减少了学生步行的机会。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汽车,“要么不出门,出门车接送”。有人形容这样的出行方式使孩子“腿越来越短”了。四是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少家长生活极不规律,孩子也跟着养成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作息紊乱,这对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家庭的养育方式、健康的错误意识与淡薄的体育氛围制约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促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与学校具有同等意义的一个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家庭养育方式来看,由于这一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而被许多家庭视为掌上明珠,错误地将健康与无疾病等同起来。生活上舍不得让孩子参与任何家务劳动包括户外活动,饮食方面也生怕孩子饥着饿着、营养不良而任其挑食、偏食,由此极易造成孩子缺乏基本的体力活动,出现身体超重或肥胖等问题。同时,目前我国社会整体的体育环境和氛围尚为淡薄,截至2014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0%左右[2])。这也致使整个社会对家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的积极影响微乎其微。 1.2 青少年體质健康促进困境的教育学因素 1)多种因素致使学校教育轻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健康促进。 “全面发展”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主流趋势。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3]。其中,体力发展主要是指身体的发展和健康的促进,它与认知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条件。早在1999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但是,较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社会竞争、升学压力、重文轻武传统文化、学生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以至轻视或忽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健康促进,使教育实践背离了“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旨目标。来自广东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67.5%的学校领导不了解政府颁布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和文件[5]。 2)学生评价体系漠视学生的体质健康。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纸笔测试一直被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和标准,考试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儿”。政府评价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和家长评价学生也主要看纸笔考试结果。虽然有些地区把体育作为中考科目,但是所占的比重较小(据有关统计,中考体育分值一般仅占总分的5%左右[6]),还有一些地区只是将体育作为达标测试科目,并未将其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而从学生择业、就业来看,社会和用人单位也毫无例外地将毕业生的身体健康作为人才招聘首要的基础条件。由此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存在着巨大反差。事实上,把一个主要的素质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显然有失偏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等本来是时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但评价方式没有相应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仍是普遍现象,对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对学生健康的一种摧残。 3)学校体育未能实现增进健康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尚未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学时被“升学考试课程”占用,甚至出现“阴阳课表”的现象。有调查资料显示,广东省89.9%的学校存在体育课被其它课程占用的现象[7]。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学校正常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但教学效果不理想,远没有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部分教师甚至将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错误地理解为“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将课程标准和要求搁置一边,放任学生在体育课中自由安排、自由活动,这样的体育课根本不可能达到健康教育和运动健身的目的。 1.3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困境的管理学因素 1)缺少有效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系统。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输入模块、干预模块、输出模块、反馈模块等几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闭合回路。基于系统理论,有效的健康管理应该包括:体质测试、健康诊断、增进计划、健康干预、绩效监测、效果反馈等若干环节。将系统论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对照分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系统,不难看出其管理机构较为混乱、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同时,健康服务体系多位缺失、极不完善。目前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还单纯停留在体质测试上,不少地区和学校并没有将测试和诊断结果反馈到学生和家长手中。至于针对每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增进计划、作出健康干预、进行绩效监测和效果反馈等工作则完全是一片空白。如此残缺不全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其科学干预和反馈机制根本无从谈及,自然是不能完成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任务并达到其预期目标。 2)缺乏科学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机制。 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缺乏科学有效的体质健康干预机制,是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实施效果不理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首先,我国关于学生体质健康干预问题的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对不同体质状况学生所面临的不同健康问题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提出不同的健康干预措施及方案等的基础研究更为匮乏,因而无法为学生个性化健康促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其次,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缺乏科学有效指导和具体干预措施。青少年学生科学的健康促进需要拟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和具体的指导服务,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加之学校和家庭对这个问题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健康促进找不到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更谈不上对健康干预的监管和指导,遂使健康干预成为一句空话。此外,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干预缺乏生态环境的支持。据有关资料反映,美国学生健康干预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为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家庭互相联系,已经组合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生态系统”。它们从各个角度诱导学生的体育行为,以行为改变作为基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健康干预。 3)缺乏有效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保障。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缺少立法保障。目前我国有关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的法规多为早些年制订,不少条文时代感不鲜明,兼之缺乏必要的硬性执行标准,亟待调整与更新。二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缺少实质性的问责机制。虽然教育部、地方政府曾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制定了问责制度,但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奖惩措施,对问责对象的追究大多停留在批评教育层面,结果是不痛不痒,最终不了了之,这就导致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举措难以落到实处。据有关调查反映,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和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大打折扣。 1.4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困境的心理学因素 1)青少年的健康认知水平低下影响健身行为。 我国青少年的健康认知度尚处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缺乏基本了解。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制定颁发的《学生体质监测标准》,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水平比较低[8]。从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认知普遍薄弱,对自身的健康问题知之不多甚至基本不知,遇到健康问题一般都由家长来解决。绝大多数学校关于健康认知的教育也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进一步分析可知,由于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人生阅历尚浅,体质虽未达标但在医学上尚处“未患病”状态,很难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再加上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很低,健康意识薄弱,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2)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意愿不强影响健身行为。 运动意愿是推动和维持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内部驱动力,能够对人的运动行为发挥定向、调节、强化和维持作用。来自广东省的一份调查报告从侧面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目前的运动参与意愿程度:71.5%的青少年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71.3%的青少年学生未掌握体育锻炼方法[8]。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的主要形式是上体育课,尚处“被动参与”状态,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还停留在通过体育考核,这与欧美国家青少年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保持形体”形成鲜明对比[9]。基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学生评价标准,许多学生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对健康认知水平十分有限,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十分薄弱。加之学校缺少相应的体育运动条件和环境,外部体育氛围也比较薄弱,对学生运动动机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最终导致学生体育運动行为的减弱甚至消失。 3)青少年健身行为的被动状态影响健身效果。一份关于青少年体育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9%的青少年每天坚持锻炼时间超过1 小时[10]。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尚处“被动参与”体育运动状态的推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部分体质相对较弱且对体育缺乏基本认知的学生极少参与体育运动,也基本上没有从中得到任何体验和收获,所以对体育采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二是青少年认为现阶段学业任务比较重,没有太多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所以对体育采取一种“等待”的态度,想等上了大学再补运动也不迟;三是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感觉校内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比较枯燥,满足不了自己的兴趣,而更乐于参加自己组织或校外体育活动;四是受到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等的限制。据广东省调查,有35.0%的中小学场地无法达到《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8]。学校难以开展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而使其缺乏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2 破解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困境的策略 综上所述,在多学科视域下应用有关学科理论梳理和分析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如图1)。 社会是一个由共同生活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特殊“集合”。这个“集合”中包含着诸多的社会关系,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教育主体、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教育评价等缺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势必会阻碍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进程。青少年健康管理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体质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最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及改善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11]。由于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最主要的主体之一,体质健康管理必需学校的积极参与,而体质健康管理的政策、措施及制度也会影响到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和教育评价。因此,教育因素和管理因素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从整体来看,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健康管理从外部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同时从内部(社会心理)作用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动机、健身行为等,进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发生全面的综合性影响。 2.1 重构家庭文化扼制社会因素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不良影响 1)正确认识并妥善缓解社会变迁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 虽然社会快速变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如果能够正确对待,也可能将这个压力转换为促进孩子发展的动力。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问题。一是以平常心寄托对孩子的发展期望。当下,孩子的学习压力已经够大了,作为家长切勿给孩子设置过高、过大的发展目标,况且家长为孩子设定的发展轨迹与蓝图也未必就适合于他们。二是要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持续过程。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伴随其人生乃至终身的持之不懈的过程。它是一个马拉松式的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三是高度重视孩子的素质发展,特别是身体素质发展的价值。真正坚持“健康第一”,将身体素质发展作为青少年终身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2)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总的来说是一种进步,但也不排除其中确有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过多摄入高热量食品甚至垃圾食品、熬夜上网等,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极为不利。因此,要努力控制不良生活方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少吃高热量食品,尽量不吃垃圾食品,控制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坚持早睡早起有規律地安排作息,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等。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变“口头说教”为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教会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3)重塑家庭文化,激发学生的健身行为。 首先,家长需要确立正确的养育观念,特别要注重以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合理营养的饮食结构安排孩子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健身氛围。家长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体育锻炼,在增进自身健康的同时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带动孩子自觉、积极地参与健身锻炼。再次,大力宣传并努力践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精确定义,摈弃“无病即健康”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孩子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自觉抑制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影响,自觉、积极、有效地坚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 1)提高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重要价值的认识。 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专门机构,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与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时代对人才培养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认识到全面发展是事关青少年终身发展的重大问题,青少年发展是伴随着学生整个生长发育期需要持之以恒的一个长期过程,而身体发展则是青少年发展的首选基础。因此,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进步,更要关注他们的体质健康,为青少年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再者,还必须认识到体质健康是社会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最普遍的首要条件,而且规定有明确、具体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动员社会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采用专题培训、专家讲座、座谈讨论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包括整个社会和广大家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 2)改革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传统的“讲授—示范—练习”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运动项目特点、青少年身心特征和客观教学条件等,恰当地选择与采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有的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体育游戏,贯穿于体育课教学之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如,一些需要辅之以相应的理论性讲授的体育课教学,一些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足球竞赛规则的教学时,播放马拉多拉“上帝之手”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读足球规则的演化及规则执行的盲区[12]。多种实例证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进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体质健康大有裨益。 3)将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尚未引起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广大青少年学生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将“体质健康”纳入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给予较高的权重值,是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2014)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明确规定:高中、中专学生毕业时,体质测试成绩不合格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才能参加评优与评奖[13]。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并未实际执行。2016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把体育和语文、数学、外语主要科目并列起来,并将体育成绩纳入录取计分科目,要求科学确定体育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14]。比照中央的要求,目前体育考核在各地中考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如果能适度增大体育考核在中考中的比重,可望将引发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体质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有力推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进程。此外,还要努力争取把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 2.3 加强政府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个性化管理 1)构建科学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机制。 发达国家完备的青少年健康管理机制值得学习和借鉴。在美国,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立法保障,同时倡导国民保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饮食方式;社会有完善的体育组织和体育服务来支持青少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家庭将体育健身作为健康生活的基本观念;学校积极推行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和体育活动[6]。当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会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并建议接受专业的健康干预指导和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如果家长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政府会依法给予处罚甚至剥夺家长的监护权。通过科学的健康干预和有效的法律保障,健全组织机构、明确政策导向、完善体育服务等多种措施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2)建立青少年个性化体质健康干预平台。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促进通常只是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统计,而缺乏对体质不合格群体的体质诊断和系统干预。由于体质健康干预工作处于无序低效状态,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考察发达国家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促进工作,目前已从单纯的“运动营养干预”逐渐转化为“生态干预”。这个系统由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组成的“环境干预”和“政策干预”2个部分构成,通过生态环境的作用维持个体行为的持续变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因此,借助于人工智能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组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生态系统,即利用“技术支持下的体质健康促进干预系统”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增进方案,构建“运动营养干预”与“社会生态干预”组成的“生态干预系统”,将“运动营养处方”与“行为方式改变”两者有机结合,更科学地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3)制定相应政策为学生的健康促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干预尚未引起全社会和各地区足够的重视、良好的体育文化生态尚未构建起来的条件下,由政府制定相應政策以确保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成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美国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首先应由政府为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并建立完整的政策实施组织系统,促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统一协调部署,逐渐形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生态干预环境”,通过多方努力提高青少年的健康认知、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工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还须制定严格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责制度。把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成效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出现重大问题的责任主体按照制度法规给予严厉处罚,以加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这项工作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张兵兵. 如何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N]. 光明日报,2014-08-03(07). [2] 朱亚成. 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85-92. [3]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刘道玉. 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途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3):147-153. [5] 徐荥,蒲毕文,徐焰. 《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实施制约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15,22(5):121-123. [6] 蒋立兵,李永安. 青少年体质问题致因分析与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6,28(6):13-19. [7] 杨华南. 《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4):127-130. [8] 徐荥,徐焰,蒲毕文. 广东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成因与对策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13-15. [9] 杜梦然,张伟,金晓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5):686-690. [10] 李晓智,张惠红. 中美青少年运动动机的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155-158. [11] 陈劲松. 福建省青少年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2] 钟菊华. 中小学体育互动式教学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4,35(8):77-80. [13] 教育部. 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Z]. 教体艺[2014]5号. [14]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Z]. 2016-09-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