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小学健康基础知识的特点与教学对策
范文

    摘 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和特点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健康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3-0042-03

    在教育部2018年初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健康教育”保留在必修必选的两个模块之中,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重要性。在“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无论从国家实现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出发,还是从青少年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出发,健康教育都应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加强。这在为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对课程的执行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梳理,归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基础知识的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供一线同行参考。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基础知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教学实施的依据。目前体育与健康学科依据的课程标准包括《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和刚刚颁布的“高中新课标”,分别指导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在对两本课程标准中健康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后,笔者将其特点归纳为“多”“雜”“易”。

    1.“多”——知识点数量大

    “多”是指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健康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数量十分可观。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在2011年曾依据当时执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对“要求在12年的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进行了梳理,按照他的大致推算,仅“在9年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有1140~2280个”。这些知识除去奥林匹克知识与各运动项目文化的内容,剩余大部分都能划入健康基础知识的范畴。加上“高中新课标”中“健康教育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点,其数量之多可见一斑。作为全人类都普遍追求和渴望拥有的目标,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不可或缺;只有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健康基础知识,才能建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可能出于这种考虑,造成课程标准中的健康基础知识“多”的现象。

    2.“杂”——内容分散、涉及学科众多

    在“多”的同时,课程标准中包含的健康基础知识以分散的状态分布,显得很“杂”。以“义务教育课标”为例,虽然按照“目标引领内容”的设计理念,绝大多数的健康基础知识被按照不同水平分层归纳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内容中,但仔细研读会发现在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中也不乏健康基础知识。对课标中知识点的学科背景进行剖析,就能够找到学校教育内外很多学科的影子。“高中新课标”对“课程性质”描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中课程中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这么多的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杂”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认为,“杂”的特点是体育与健康“综合性”课程特点的体现之一。

    3.“易”——易于掌握和易于获取

    这里的“易”有两层含义。首先从知识的难易程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健康知识的深度比较表浅,且与生活和锻炼实践关系紧密,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易”于掌握和接受。其次是从知识的获得途径来看,课程标准中所包含的健康基础知识中很大一部分在课程之外的其他书籍、杂志、电视、网络中都有呈现。据2017年底国家卫计委首次利用大数据系统制作和发布的《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76.4%的被访者有获取健康科普信息的主观需要。在此背景下,大众传媒迎合民众需求,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发挥了宣传健康科学知识的功能;加之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网络普及,为中小学生提供了通过课堂学习之外的校外获取健康信息和相关知识的便利途径,从而更加“易”于获取。

    二、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教学的对策

    1.应对“多”的对策——梳理主线,有所侧重

    对“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新课标”中要求的健康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会发现内容虽多,但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层次进行分类。笔者认为课程标准中的健康基础知识大致包括健康核心概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后天因素两大类内容。而影响因素又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疾病预防等;进一步对其进行细分,则生活方式可分为营养、锻炼、卫生等。在遵循上述知识分类思路前提下,本着各部分的知识点数量相对平衡的原则,笔者将课程标准中的健康基础知识分为8个板块的内容,见表1。

    表1中各板块知识后的主要内容仅罗列了每类板块中重要的知识群,每个知识群中均包括不同数量的知识点。以“科学锻炼”板块中的“运动保健知识”为例,包含的知识有“定期体检与体质健康评测、锻炼的安全与卫生事项、特殊环境下的体育锻炼、常见运动疾病的防治、运动损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等”。因此,对健康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其内在的结构体系;但通过梳理,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点之“多”。这么多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学?众所周知,尽管一部分健康基础知识可以渗透在技能教学中,但多数需要在室内理论课讲解的部分,只有利用学期开始和不良天气下安排教学。如果强求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一定难谈乐观。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必然是“蜻蜓点水”,运动技术教学如此,健康知识教学同理。

    因此,应对“多”的有效对策就是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笔者认为,有三种情况应该侧重讲。首先要侧重与体育运动关系紧密的知识。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的基础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为实现体育认知、发展体能和学习运用技能提供保障。其次,要侧重健康方法和技能性知识,多组织一些学生参与、实操的活动。学习知识只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其最终目的在于健康理念的确立和健康行为的养成。比之坐着听讲,学生的参与不仅可以体验实际操作的乐趣,其影响行为改变的实效也更为明显。第三,要侧重学生需要的知识。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的健康指导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参考“义务教育课标”中对不同水平知识的分布,将知识分配到每个学年和学期中,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需要;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会在实践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投其所好”,针对需要抓住时机讲解。比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多发的“雾霾天气”下,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减少污染伤害,还要不要进行锻炼等,都是学生急需了解和获得指导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会主动走进学生中进行谈心,必要时还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调查,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把准孩子的“脉”。此外,还要强调的是,既然是侧重讲,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道理讲透彻,把方法讲具体,保证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的夸夸其谈。

    2.应对“杂”的对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杂”源自于学科交叉,稍不注意就会“越界”,可能造成重复教学,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教师需要加以重视。以同样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例,在其选修课程的“现实生活应用”部分,提供了“健康生活”“急救措施”及“传染病与防控”等模块的开设建议。“急救措施”模块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措施的使用、120紧急呼叫、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这个模块,其他两个模块中的内容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知识高度重合。如果学生选修了这些模块的学习,就会面临重复学习同一内容的困扰。

    作为应对,体育教师除了适当留心其他学科的内容外,更积极的手段是在教学前的学情分析环节,主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那些确实存在交叉内容的学科,可以主动与对方任课教师联系,在双方教学进度允许的前提下,尝试性地进行课程整合的合作教学,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笔者在对北京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时,曾联合社会学科骨干教師培训项目组织了同为“尊重规则”的主题教学活动。两位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从各自学科出发分别设计和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教学公开课,尽管没有实现合作教学,但参加观摩活动的教师活动后纷纷表示,其他学科的教学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从这样的学科交流活动中大受裨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整体要求,绝非针对体育一科。体育教师不应推卸责任,要保质保量地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教学;与此同时,也不应因“体育与健康”的学科名称,而试图将健康目标的大旗独自扛起。因此,“杂”并不能成为开展健康知识教学的障碍,相反,优秀的体育教师往往善于从中寻找机会,变不利为有利;他们会利用健康知识的复杂学科背景,拓展包括人力资源、内容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形成合力,丰富课堂呈现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山东省汶上县的郭伟华老师,在开展“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治”主题的健康知识教学时,模仿电视养生节目,安排了“主持人”“嘉宾”和场地条件,并聘请校医担任“著名专家”,为学生“观众”解惑答疑。按照他的介绍,“改变一下形式、改变一下角色,会增加新鲜感,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应对“易”的对策——因势利导,系统构建

    针对健康基础知识易于掌握和易于获取的特点,体育教师不妨因势利导,大胆放手。对一些常识性强、媒体经常宣传的知识,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等信息渠道,鼓励他们在家长指导下通过网络、电视及其他电子媒介开展自学,获取相应的知识。作为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上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些主题性知识竞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其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肯定媒体给健康知识获得带来便利性的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到,通过媒体获取的健康知识往往存在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的弊端,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加强自主思考和信息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要发挥学校教育系统性传授知识的优势,通过系统性的串联和引导,保证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健康素养的养成积淀基础。

    以“义务教育课标”水平二部分的“主要营养素的作用”的知识教学为例,课程标准中提出“知道人体所需的几种主要营养素(如脂肪、蛋白质、糖类等)”的要求。在开展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师按照六种营养素分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途径,完成5分钟的“演示文稿”,内容以所负责的营养素的相关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各组代表作为“小老师”依次“讲课”,并由组内同学负责解答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以鼓励和肯定的精神,进行点评补充和营养素知识的串联,并引出平衡营养的概念,介绍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及不良习惯的危害等。学生在活跃和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既学到了系统的营养知识、树立了科学饮食的观念,还发展了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总之,“知识是行动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要从健康知识的获取开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体育教师,脑子里要有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这根“弦”,还要不断拓展自身的健康知识“面”,提升开展健康基础知识的能力,才能够抓准健康知识教学的“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上)——对体育知识及应传授体育知识的概观与思考[J].体育教学,2011,(3):23-25.

    [4]韩兵,郭书华,梁吉涛.走出认识误区 借力课标实施——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能力的提升[J].体育教学,2013,33(5):44-4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