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改善路径探析
范文

    任思恩

    

    

    摘 要:为进一步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当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理论为研究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明显契合。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绝大多数仅停留在生物、社会因素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所占比重不高。同时,生物、社会、心理等多重综合因素研究较少。因此,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需进行:积极开展行为革命;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用健康的社会决定论迎接挑战;开展一级预防措施。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体质健康;改善路径;儿童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4-0091-06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体质和未来人力资源充盈度,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制定实施儿童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力图有效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突出问题[1]。纵观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明显滑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其主要包括生理、社会、心理等因素[2],但未能探寻出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解决路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医学模式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路径提出新思路,为进一步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1?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下降不仅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且关乎着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源储备。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身体形态方面,一项针对土耳其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的纵向研究发现,从1990—1995年到2011—2015年,土耳其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从0.6%上升到7.3%,增加了11.6倍[3],同时,针对瑞典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2004—2015年,瑞典青少年肥胖比例大幅度上升[4]。此外,对捷克、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也同样发现,在过去13~24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显著增加[5-7]。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根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 》显示:各年龄段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8]。同时,Zhang, Ying xiu等对在1995—2014年间山东省青少年的肥胖比例进行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肥胖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9]。在心肺耐力方面,Boddy等通过对英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研究表明,在1998—2010年间英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持续下降[10],同时,一项针对19个中等经济水平国家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研究发现,1981—2014年间,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呈下降趋势[11]。此外,亚洲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也呈下降趋势[12],通过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自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心肺耐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13]。在体能素质方面,一项关于特里尔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表明,近4年来,特里尔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大幅度下降[14]。此外,Freitas等对葡萄牙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葡萄牙青少年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呈现下降趋势[15]。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刻不容缓。

    2?现代医学模式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命题

    1977年,恩格尔(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基础[1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个整体论的模式,尤其强调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心身统一性,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如图1所示)。儿童青少年是身心统一的社会实体,其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7-18],是人体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发展而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状况相适应,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点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相适应。不同时期的医学模式均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继承性、渐进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刻内涵。现代医学模式不是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取代生物因素,而是以肯定、继承、重视生物因素为前提,把生物的人如实地放置在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是医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过程[19]。正如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样,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要在遵循生理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心理因素逐渐进行改善。可见,现代医学模式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明显得契合。

    3?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研究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综合作用,纵观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发现,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也可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决定人体健康发展与变化的先天因素,父母遗传的先天机能是身体发展的基础,是通过后天的营养和运动等无法改变的,先天机能中的肺活量、立定跳远、台阶指数等都对体质健康起着重要作用。遗傳学研究表明,人体绝大部分身体素质都受到遗传的影响[20],Schutte等[21]研究表明,遗传度纵跳为49%、握力59%、平衡38%、柔韧77%,同时,Forai等[22]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有氧耐力的遗传度大约为40%,Alonso等[23]的研究结果则发现有氧耐力的遗传度达到77%。此外,Zempo等通过meta分析表明,立定跳远的遗传度为66%[24]。由于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路径中要充分考虑生物遗传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3.2?心理学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增加,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体质健康下降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由于人体既是体质也是心理的载体,所以它们必然是统一的。体质和心理的统一还表现在个体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时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质不断得到增强,心理不断得以完善[25],关于体质的心理健康内容主要有情绪和精神状态、意志品质、气质以及性格等,具体的说,人的个性特征、思想认识、意志品质和情绪情感都不同程度地给人的体质以影响,吴慧攀等[26]研究中国汉族中学生时发现,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与心理亚健康、情绪亚健康、品行亚健康存在关联。这些心理因素中,特别是性格及整个个性并不直接影响人的体质健康,它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思想认识活动调节人的外显行为,二是通过情绪情感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的作用,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俗话说“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是强身健体增寿的关键”,在人的诸多心理现象中,情绪情感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最为直接。此外,现实中瘦比胖美的观念造成一部分儿童青少年采取了过激的节食行为,产生饮食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生理心理上的失衡,进而影响体质健康。

    3.3?社会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下,社会因素包含人口、环境、文明程度3个方面,具体有人口结构、素质、数量;经济水平、营养状况;教育水平、宗教、风俗;家庭、社会关系等内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从来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3.3.1?环境因素

    儿童青少年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分子,其体质健康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伯格曼法则认为: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同时,生物学家艾伦发现同一种动物在愈冷的地方,其四肢和附器也就愈短或愈小。一是由于寒冷的气候能够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也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所以个子也就长得更大一些;二是,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体积愈大,散热愈慢,四肢和附器愈短或愈小,散热也就愈少[27]。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发育期身高与纬度具有密切相关性,即纬度越高,身高越高;年平均气温与儿童青少年体重成反比,即年平均气温越低,体重越重[28]。同时,Augste[29]等研究表明气候对体质健康有显著影响,在立定跳远和20m往返跑方面,夏季显著高于冬季;在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方面,冬季显著高于夏季。此外,Das等[30]的研究表明环境空气污染对体质健康有负面影响,其中包括柔韧、腿部肌肉爆发、速度、握力等。

    在应试教育束缚下,文化成绩成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儿童青少年增强体质的时间被名目繁多的各种补习辅导课所占用。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体力支出减少,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大为增加,儿童青少年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变化[31],高脂肪和高糖类等摄取的机会和比例大大增加,在营养失衡、运动缺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出现滑坡式下降。

    3.3.2?学校—家庭—个人因素

    我国的应试教育是残酷而公平的选拔性考试,正是这种神圣的选拔使得学校追求升学率,学校过份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排名。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是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有关部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对体育教学是否重视都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32]。其次,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体育教学教学模式、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不足、体育课单调乏味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此外,学校运动场地及器材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起到间接的作用[33]。在家庭方面,家长的文化水平、学历等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由于缺乏科学营养知识和科学营养观念,家长往往忽视了合理平衡膳食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加之社会结构变迁,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孙辈的溺爱,常常对儿童青少年辅以的补品,殊不知不适当的药补反而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家长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健康观,只重视营养却忽视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下降产生影响[34]。在个体方面,儿童青少年自身对体质健康的认知程度不足,往往仅停留在表面,加之儿童青少年意志薄弱较差,导致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习惯很难养成,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睡眠时间不充足、锻炼时间少等[34]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把反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纳入改善体系,同时,也需在体质健康提高后实施进一步干预(如图2所示)。

    4?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路径

    在遗传基因不可改变的前提下,后天的社会因素和一系列心理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干预,主要不是依靠技术,而是依靠健康教育和组织管理指导儿童青少年调节不合理的行为和饮食习惯,管理自己的健康,而我们目前还缺少这样的软工程,这也正是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迟迟得不到改善的原因。因此,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特点提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路径。

    4.1?积极开展行為革命

    为满足儿童青少年生理和安全需求,积极开展行为革命。认真开展行为革命,增强完善现有的宏观政策与微观促进政策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发挥政策的应有效能, 结合健康中国和健康城市建设,普及健康观、健康价值观,实施健康促进[35]。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不应停留在低层次的传播模式上, 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从个人到群体,从自发到自觉地干预不良行为,开展行为革命,加强“内控”(自律),抵制“外控”(随大流),以此应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日趋下降的严峻挑战。

    4.2?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为满足儿童青少年爱与归属感、自尊需求,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体质健康与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因素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大于体质健康对心理的影响。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形成的定型階段,通过加强心理干预帮助儿童青少年学生树立锻炼促进健康的信念,提高其锻炼意愿和完成锻炼任务的自我效能感,重视发挥心理因素在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改善方面的作用。

    4.3?用健康的社会决定论应对新挑战

    为满足儿童青少年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用健康的社会决定论应对挑战。社会决定论认为“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人们的行为模式”[36]。社会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儿童青少年是活跃的社会群体,来自社会的压力,通过引导,影响,强迫而使儿童青少年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然而,任何社会规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以打破传统定式思维的束缚,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开展健康的社会决定论,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观,让全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自觉性和认识度,从而将价值层面转变为实践行动,使儿童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从而改善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

    4.4?开展一级预防措施

    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中心,从“1”出发,开展一级预防措施。在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决策过程中缺少学校家庭青少年等参与主体,致使相关体育政策执行不到位,执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对相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实施不到位的责任主体大多停留在批评教育阶段,缺乏严肃、严谨、公平、公正的奖惩。此外,政策的滞后性降低了政策的效力,对已经不相适应现实状况需调整的政策缺乏及时性、灵活性、敏锐性。推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建设的新征程已箭在弦上,开展一级预防措施必将为儿童青少年带去更多、更广的健康福祉[37]。

    5?结?语

    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路径模式虽更趋向于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迄今为止,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绝大多数仅停留在生物、社会因素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所占比重不高,同时,缺少儿童青少年管理自己健康,调节不合理的行为和饮食习惯的软工程,今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需更多借鉴医学模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继续加强,形成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钊, 刘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2):5-20.

    [2]?Chin-Yee B. The new medical model: why medicine needs philosophy[J]. CMAJ, 2017, 189(26):896.

    [3]?Alper, Z., I·. Ercan and Y. Uncu.A Meta-Analysis and an Evaluation of Trends in Obesity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urkey: 1990 through 2015[J].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2018,10(1):59-67.

    [4]?Eriksson, M., H. Lingfors,M. Golsater.Trends in prevalence of thinnes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Swed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tween 2004 and 2015[J]. Journal of Acta Paediatr, 2018(9):1818-1825.

    [5]?Sigmund, E., et al.Trends and correlates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Czech adolescents in relation to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ver a 12-year study period (2002-2014)[J].Journal of BMC Public Health, 2018,18(1):122.

    [6]?Lazzeri G, Dalmasso P, Berchialla P, et al. Trends in adolescent overweight prevalence in Italy according to socioeconomic position[J]. Ann Ist Super Sanita, 2017, 53(4):283-290.

    [7]?HernándezCordero S,Cuevasnasu L,MoránRuán MC,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Mexic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the last 25 years[J]. Nutrition & Diabetes, 2017, 7(3):247.

    [8]?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12).

    [9]?Zhang, Y., et al.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Morbid Obes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handong, China, 1995–2014[J]. Journal of Tropical Pediatrics, 2018,64(1): 6.

    [10]?Boddy L M, Fairclough S J, Atkinson G, et al. Changes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9- to 10.9-year-old children: SportsLinx 1998-2010[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12, 44(3):481.

    [11]?Tomkinson G R, Lang J J, Tremblay M S. Temporal trends in the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presenting 19 high-income and upper middle-income countries between 1981 and 2014[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bjsports-2017-097982.

    [12]?Macfarlane D J , Tomkinson G R . Evolution and Variability in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 of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 2007(50):143-167.

    [13]?張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 中国青年研究,2016(6): 4-12.

    [14]?Roth, A., et al.,Tracking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Trier: A 4-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8: 1-10.

    [15]?Freitas, D., et al.Tracking of fatness during childhood,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 7-year follow-up study in Madeira Island[J].Portugal.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2011,39(1): 59-67.

    [16]?Engel, 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 Science, 1977,196(4286): 129-136.

    [17]?陈明达. 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1-341.

    [18]?Zhu, Y.The Concept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Military Physical[J].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2012.

    [19]?张拓红. 社会医学[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1-197.

    [20]?徐向军.解析遗传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的影响[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2):66-67.

    [21]?Schutte, N.M., et al.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Physical Fitness: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and Meta-analysis[J]. Behavior Genetics, 2016,46(2): 217-227.

    [22]?Foraita, R., et al.The influence of aerobic fitness on obesity and its parent-offspring correlations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German families[J]. Bmc Public Health, 2015,15(1): 638.

    [23]?Alonso, L., et al.HERITABILITY OF AEROBIC POWER OF INDIVIDUALS IN NORTHEAST BRAZILS[J]. Biology of Sport, 2014,31(4): 267-270.

    [24]?Zempo, H., et al.Heritability estimates of muscle strength-related phenotyp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17,27(12): 1537-1546.

    [25]?史民德, 试论人的体质和心理的关系(综述)[J].体育科学,1990(4): 24-27.

    [26]?吴慧攀,等.中国汉族中学生20m往返跑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12): 1781-1784.

    [27]?位梦华.伯格曼法则在北极[J]. 中国青年科技, 2002(6): 32-34.

    [28]?位梦华.有趣的“伯格曼法则”与“艾伦推论”[J].发明与革新, 2002(6): 35.

    [29]?Augste, C. and S. Künzell.Seasonal variations in physical fit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4,32(5): 415.

    [30]?Das, P., et al.Air pol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physical fitness level in relation with nutritional status[J]. Asian Journal of Water Environment & Pollution, 2010,7(7): 77-82.

    [31]?Elghoch, M., et al.Eating disorders,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Nutrients, 2013,5(12): 5140-5160.

    [32]?Su-Hong, L.I. and J. Zhang.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Adolesc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Langfang City[J]. Occupation & Health, 2009.

    [33]?Liu, G.Z. and S. Guo.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J]. Medicine & Philosophy, 2005.

    [34]?Ran, M.Influence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J].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2012.

    [35]?Hafner-Burton, E.M., et al.The Behavioral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17,71(S1): 1-31.

    [36]?Timpledon M T, Marseken S F, Surhone L M. Social Determinism[M].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0:1-353.

    [37]?張艳萍与韩雪, 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1): 44-46.

    [38]?马培艳与张振东, “健康是1,其余是0”: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8(12): 99-1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 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