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对改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效果的实验研究
范文

    张晓东

    

    

    摘要:以山东省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的39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实验前皆未接触过抗阻训练),随机分成监督组、视频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周、每周2次、每次60分钟的抗阻训练。其中,监督组在教练员监督指导下进行抗阻训练,视频组基于在线视频进行无监督的抗阻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抗阻训练,视频组、监督组抗阻训练计划内容相同。实验前后通过篮球专项体能测试、运动能力测试等两大类共10项指标的测试来检验传统有监督的抗阻训练与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改善效果,为基层抗阻训练提供有效的途径。结果显示,在青少年篮球初级训练阶段,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体能水平有良好的效果,是开展抗阻训练的可行选择。

    关键词:篮球;抗阻训练;监督训练;基于在线视频;体能水平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90-06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技能主导类集体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具有比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技战术变化复杂等特点,对球员的体能要求较高[1]。体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或制约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未来的发展水平,而良好的体能水平则与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措施密切相关[2]。作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抗阻训练能促进青少年运动员骨骼的生长发育,改善肌电性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3]。为期18个月的篮球专项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水平,降低体脂百分比,但很难大幅提高关节或肌肉的灵活性[4]。一些研究表明,在篮球、足球、乒乓球、橄榄球及手球等一些项目中,加强对少年运动员短期抗阻训练计划的监督能显著改善力量训练的强度及效果[5-7],10周复杂训练(抗阻加超等长训练)能显著改善篮球运动员上下肢的爆发力素质[8]。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中应将抗阻训练纳入其中,通过系统、科学的短期抗阻训练计划来改善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及力量素质。

    训练实践表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但体能水平的改善效果却不明显。例如,为期2年的训练能显著提高国家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纵跳高度指标,但对国家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改善效果却不理想[9]。在基层青少年篮球训练中,要达到国家队的训练条件是不现实的,要实现对体能训练的全程监督也非常困难。在后备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加强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监督,有效推动阻力训练计划的实施是训练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计划能有效克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初级训练中抗阻训练监督不足的问题。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没有专门体能教练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基础开发的基于在线视频的阻力训练指导青少年运动员有效开展训练,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与传统的有监督的体能训练相比,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效果如何目前还不清楚。本文通过对传统抗阻训练与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改善效果的比较来分析这种新的训练方法的效果,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一种新颖的方式和理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的39名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试验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之前都没有参加过抗阻训练(初始训练阶段)。完善训练超过75%的运动员将被作为最终的数据分析对象,所有运动员在参加训练前都征得了其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根据受试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及实验前测试结果(下文有详细介绍),将受试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监督组(SG)、视频组(VG)和对照组(CG)3组,每组各13人。

    1.2研究程序

    比较传统教练员监督下的抗阻训练与基于在线视频的无监督抗阻训练对于改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的效果。监督组进行技能型传统的抗阻力量,视频组进行基于在线视频的无监督抗阻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抗阻训练,分别进行为期6周,次数相同、每次训练时间相同的训练。

    1.2.1训练安排

    监督组每周安排两次总计约1小时的训练,训练在周一和周四或周二和周五的早晨进行;视频组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训练时间,但要保持与监督组运动员每周两次且时间相同的抗阻训练。监督组和训练组的训练计划相同,由多年体能训练教练联合制定。所有的训练内容都可以在篮球场上进行,训练内容中纳入以下运动元素:落地技术、敏捷/改变方向、跳跃技术、冲刺技术、俯卧撑、毛巾引体向上、倾斜、躯干稳定性的运动训练等。在为期6周的干预训练中,随着训练的开展逐渐增加训练的量和强度,以提高抗阻力量训练的效果,两组训练量、强度的增加幅度相同。

    1.2.2训练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组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需要分成4个小组,每组3人(其中一个小组4人),每小组安排1名体能教练监督抗阻训练的开展,实施监督训练开展,保证运动员按照规定的训练次数、强度训练,并根据训练中运动员的言行、适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鼓励、指导和纠正。视频组运动员根据要求登陆制定网站,网站上有关于抗阻训练的详细技术。

    教练员根据训练安排每周上传新的抗阻训练计划,相关的训练动作有详细、完善的示范,对训练的要点、难点、易于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等都有详细说明,要求运动员根据训练计划自行开展抗阻训练。受试者可以将相关信息存储到移动设备上或打印出来,训练结束后要完成在线训练日志来评估其是否按照计划开展训练。

    监督组、视频组的抗阻训练内容中的训练方法皆为每种方法2~3组,每组2次,训练前进行15分钟热身,训练过程中严格控制训练负荷、间歇时间。

    1.2.3训练、前后的测试

    受试者在为期6周的专项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1周时间内分别进行2次专项测试,每个阶段的测试内容包括两部分,安排在不同时间进行。第一部分测试内容主要是篮球专项体能测试,第二部分测试内容主要是篮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测试前,告知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参加测试前24小时内容没有大强度的体力劳动),并至少在餐后2小时保持适量的饮水。

    篮球专项体能测试安排在周一或周二早晨7点进行,以免影响文化课学习。专项体能评价指标包括速度素质(20 m冲刺跑)、爆发力素质(纵跳高度)、灵敏性素质、耐力素质(有氧耐力采用YO-YO间歇恢复测试,无氧耐力采用沿边线运球测试)[10]。测试前进行15分钟的热身运动。

    运动能力测试包括运动功能检查(FMS)、下端跳(CMJ)、俯卧撑、改进的引体向上等4项内容,在专项体能测试后5天进行。其中,FMS是由国外学者Kiesel、Minick等人提出,主要是用于评估功能性运动能力的变化,通过深蹲肩上推举、跨栏架、直线弓步蹲、肩关节活动性、直腿主动上抬、俯卧撑、旋转稳定性等7项筛选测试进行评价,同时筛选动作中还包括落地技术的评价,受试者每个动作参加2次试验,7项筛选动作的得分累计为其FMS总分。下端跳(CMJ)是测试运动员下肢肌群弹跳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一个装有弹动测量系统软件的光纤位移传感器测力台上进行,测试前要求受试者以两手叉腰姿势,在尽可能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而单纯完成连贯快速的下蹲起跳,为保证实验有效性,要求受试者在完成动作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不能屈曲,落地后要求落到原起跳点[11]。15 s俯卧撑、改进的引体向上进行测试采用学者Negrete等人提出的测试方法,其中俯卧撑测试采用一个装有听觉信号的按钮装置计数,贴放在受试者胸部位置,测试过程中通过胸部按压产生听觉信号,改进的引体向上测试在史密斯引体向上器上进行[12],这两项测试内容的测试步骤不再赘述。

    1.2.4训练中应注意事项

    训练前预先了解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阐明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过程中就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确保实验对象能全身心地投入。对于训练过程、特殊情况及训练前后的数据有详细记录。

    1.3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21.0中的差异性检验来比较不同3组运动员测试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取0.05,比较组内、组间差异。按照测量与评价理论,使用如下标准来定性描述实验前后数据的差异化:<0.2,细小变化;0.2~0.6,小变化;0.6~1.2,中等变化;1.2~2.0,较大变化;﹥0.2,非常大变化,分别用A-E表示,其确定方法采用区间估计方法,以90%置信区间的上限作为变化大小的判断依据。相关性检验中标准差变化超过0.2则被定义为变化不清楚,用字母U表示。

    2实验结果

    在抗阻训练过程中,1名参加受试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因运动损伤无法完成训练而被排除在研究范围外。训练日志的记录显示,监督组中受试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计划执行率为96%,视频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计划执行率仅为77%。在监督组,因损伤及其他原因有3名受试者错过1次训练、1名受试错过3次训练;在视频组,全部完成12次抗阻训练的仅5人,有2名受试者因执行训练计划率偏低(75%)而被排除在分析外;对照组有1名受试者因生病同样被排除在分析范围外。最终数据分析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共计36人,其中监督组13人,视频组11人,对照组1人。

    2.1实验前后专项体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表1是实验前后3个不同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从实验前后的组内比较看,对照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除敏捷性指标(变化程度为-1.5±1.5%,下降)在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变化之外,其余测试指标的变化幅度均不显著。监督组、视频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纵跳指标(变化幅度分别为5.4±2.3%、4.3±2.6%)、敏捷性指标(变化幅度为-2.2±2.3%、-3.8±1.2%)上皆有显著变化,监督组受试运动员在Yo-Yo测试指标方面也有小幅提升(变化幅度为35±27%),两组在20 m冲刺跑(变化幅度为-0.5±1.1%、-1.6±2.1%)、沿边线运球(变化幅度为0.5±2.2%、-0.9±1.5%)两项指标方面的变化较小或不清楚。在坐姿体前屈指标方面,视频组(-1.6±1.6%)对照组(-1.9±1.4%)的变化幅度较为明显,而监督组的变化较小(-1.2±1.2%)。

    组间比较看,监督组、视频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测试指标中变化幅度不大或不清楚的指标有纵跳、坐位体前屈、20 m冲刺跑等,监督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Yo-Yo指标(-18±32%;小)的提升幅度要比视频组运动员大,而视频组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敏捷性指标(-1.7±2.3%、小),沿边线运球指标(-1.4±2.6%、小)方面的提升幅度比监督组大。

    2.2实验前后运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在对体能这一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误区,有很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能就是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指标及身体素质指标,这种理解并不科学。实际上,体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了我们经常提及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外,还包括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目前,国内在体能训练中无论是指标的选取还是测试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所遴选的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状况,不能将运动员体能中不平衡发展状态、弱链等有效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因此,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体能变化情况,帮助运动员及时了解训练前后体能变化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而功能性运动能力的测试则是国外研究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表2所示是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在下蹲跳指标上,监督组受试运动员的下蹲跳指标显著提升(变化幅度为5±4.2%),对照组显著下降(变化幅度-4.6±6.2%),视频组受试运动员的变化不明显。组间检验显示,监督组在该指标方面的变化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试运动员(-9.1±7.3%),达到中等变化程度,但与视频组受试运动员的差异不大(-4.2±8%)。在俯卧撑指标方面,无论是视频组还是监督组受试运动员实验前后的测试数值皆有显著变化,分别为20±12%和23±14%,对照组受试运动员实验前后该指标有显著降低,变化幅度为-13±16%,虽然监督组、对照组受试运动员该指标的平均变化较大,视频组与对照组该指标的平均变化较大,但视频组、监督组该指标的变化并不清楚。在引体向上指标方面,监督组、视频组受试运动员实验前后该指标的变化并不明显,分别为1±13%、1±21%,对照组该指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FMS测试方面,每一项的分数为0~3分,该测试标准的满分为21分,结果显示监督组受试运动员实验前后的FMA综合得分有显著变化,视频组有一定程度提升但并明显,对照组有一定程度下降,组间检验显示实验前后监督组与视频组、监督组与对照组该指标的变化幅度皆为较大变化程度。

    3讨论

    3.1不同抗阻训练形式对改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效果的分析

    本研究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实验前后篮球专项体能指标、运动能力指标的比较显示,实验组经过6周的抗阻训练后部分测试指标有明显改善,无论是视频训练组还是短期监督训练组的篮球专项体能指标、功能性运动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监督组在耐力素质方面的提升最明显(YO-YO间歇恢复测试),而视频组在加速、快速转向等方面有明显改善(敏捷性测试、沿边线运球测试)。笔者认为,与视频组相比监督组抗阻训练的训练量大(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表现情况可以调整训练的负荷量,导致运动员机体疲劳),可能是导致受试运动员加速能力变化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因为本研究设计的抗阻训练并不是针对耐力与心血管适应的训练,而监督组、视频组等实验组在YO-YO间歇恢复测试指标方面的提升可能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效率的改进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短期的抗阻训练计划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5,8]。以往关于抗阻训练的对改善体能的研究多集中在休赛期,本研究表明比赛期间的抗阻训练同样有助于改善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纵跳、20 m冲刺跑、YO-YO间歇恢复测试等篮球专项体能指标在实验前后的变化(增强),也充分说明了本研究设计的抗阻训练在改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方面的有效性。

    监督组、视频组等两个实验组为期6周抗阻训练后力量和速度力量素质同样有显著改善。其中实验结束后监督组的下蹲跳指标(CMJ)较实验前有5%的提升幅度,说明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在拉长-缩短周期内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受试运动员在篮球专项体能测试中纵跳指标的提升则可能是由于肌肉及肌肉协调性的增强[13]。现代篮球比赛高度激烈,训练与比赛中有大量的跳跃及落地等动作,因此在抗阻训练的开始阶段安排与跳跃、落地动作等相关的训练内容,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表现由教练员教练员给予相应的指导,而实验后下蹲跳高度的增加说明受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神经肌肉适应性、专项技术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俯卧撑测试指标方面,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15 s俯卧撑数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作为传统抗阻训练的重要内容,俯卧撑测试与抗阻训练测试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有效反映出运动员对抗阻力的运动能力。在15 s改进引体向上方面,无论是监督组还是视频组实验前后的变化幅度都不显著,主要是由于训练环境的约束(本研究的抗阻训练都安排在篮球场上进行),在训练计划中并没有安排对发展抗阻能力更有效的仰卧式引体向上,而是安排毛巾引体向上来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上部的肌肉,虽然训练过程中两组受试青少年运动员的引体向上次数有所增加,但对改善身体上部肌肉力量的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由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整体力量素质不强,因此在训练中并没有采用传统引体向上测试方法。

    功能性运动模式是在篮球专项体能、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关于功能性运动模式与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相关性研究并没有统一结论,但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功能性运动偏低与身体素质偏低密切相关,能增加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受伤的风险[14]。着地动作不规范、不正确等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密切相关,但可以通过超等长力量训练来改善运动员完成不同技术动作特别是跳跃动作时的着地稳定性[15]。在抗阻训练中,因为监督组有教练员的跟踪监督,在训练中能及时给予语言、动作上的反馈和指导,能提高训练效果,因而对改善功能性运动模式很有效,这种训练效果在无监督训练中是不可能获得的,而实验结果显示监督训练是本研究唯一能显著提高FMS综合得分的训练形式,说明加强对抗阻训练的监督是提高和改善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此外,实验前后功能性运动模式7项筛选动作的得分能为教练员制定力量训练或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3.2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中采用在线视频的方式开展抗阻训练的还不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比较滞后,但类似的基于网络在线的训练模式目前在国内外部分成年运动员训练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对改善体能有良好的效果[16]。本研究的重点并不是探讨抗阻训练对改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效果,而是探讨监督训练、无监督的在线视频训练等不同监督模式下抗阻训练效果的差异。有学者指出,对青少年橄榄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实验显示,无监督训练的运动员在运动能力提升方面明显低于与媒介互动组运动员,虽然这种提升幅度要比有监督训练组低[20]。本研究所开展的阻力训练计划都安排在篮球场上进行,有研究指出这种阻力训练对于改善运动员机体适应能力及运动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但以往的抗阻训练多是在体能训练馆、健身房等依赖专业阻力训练设备开展或进行的,但由于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中训练条件不佳,往往达不到借助阻力训练设备开展抗阻训练的条件,而本研究设计的这种抗阻训练模式为解决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因训练条件不佳而无法开展阻力训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实验结果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在青少年篮球初级训练阶段,基于在线视频的抗阻训练对于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有良好的效果,是开展抗阻训练的可行选择。但监督培训和教练的及时反馈、指导对于改善运动员的功能性运动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能提升技术水平,发展专项能力。

    4.2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抗阻训练中监督训练仍是最佳选择,能通过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规范性,提高体能水平。但由于训练初级阶段教练员数量不足、专业体能教练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监督训练不可能随时随地进行,而此时借助在线视频的方式开展抗阻训练是可行的,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种借助于媒体的训练形式能提供远程训练指导,实现训练成本与效益的最大化。在基层篮球训练中,篮球运动员可以将在线视频的训练模式融入到初级训练中,对短时间内改善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在线视频与监督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当比单纯的在线视频模式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骆艳滨.对现代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3):112-113,116.

    [2]刘新征,蒋纯金,赵志明.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111-113.

    [3]曹兵.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0(2):36-37,51.

    [4]Vamvakoudis, E, Vrabas, IS, Galazoulas, C. Effects of basketball training on maximal oxygen uptake, muscle strength and joint mobility in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 [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7, 21: 930–936.

    [5]Bogdanis, GC, Ziagosa, V, Anastasiadis.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short-term training programs on the physical and technical abilities of adolescent basketball players[J].J Sci Med Sport,2007,10:79–88.

    [6]Coutts, AJ, Murphy, AJ, and Dascombe, BJ. Effect of direct supervision of a strength coach on measures of muscular strength and power in young rugby league players [J].J Strength Cond Res, 2004, 18:316-323.

    [7]Barber-Westin, SD, Hermeto, AA, and Noyes, FR. A six-week neuromuscular training program for competitive junior tennis players[J].J Strength Cond Res, 2010,24: 2372-2382.

    [8]Santos, EJAM and Janeira, MAAS. Effects of complex training on explosive strength in adolescent male basketball players [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8,22: 903-909.

    [9]Drinkwater, EJ,Hopkins,WG,McKenna,MJ, Hunt, PH, and Pyne,DB. Characterizing changes in fitness of basketball players within and between seasons[J].Int J Perform Anal Sport, 2005,5: 107-125.

    [10]朱国权.篮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44-247.

    [11]袁鹏,刘伟民.CMJ测试评价弹跳能力的指标研究[C].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02:94-96.

    [12]Negrete, RJ, Hanney, WJ, Kolber, MJ, Davies, GJ, Ansley, MK,McBride, AB, and Overstreet, AL. Reliability,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and normative values for tests of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power[J]. J Strength Cond Res,2010, 24: 3318-3325.

    [13]Sale, DG. Neural adaptation to strength training. In: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M]. Komi, PV, ed: Oxford, United Kingdom: BlackwellScience, 2003: 281-314.

    [14]焦广发,刘徽,等.功能性运动筛查应用研究进展:评价方法、信度、标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1):18-22.

    [15]Alentorn-Geli, E, Myer, GD, Silvers, HJ, Samitier, G, Romero, D, Lazaro-Haro, C, and Cugat, R. Prevention of non-contac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soccer players. Part 1: Mechanisms of injury and underlying risk factors[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9,17: 705-729.

    [16]Vandelanotte, C, Spathonis, KM, Eakin, EG, and Owen, N.Websitedeliver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Prev Med , 2007, 33: 54-64.

    [17]Smart, DJ. Physical profiling of rugby union players: Implications for talent development[J]. In: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InstituteNew Zea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1-2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