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外建成环境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启示 |
范文 | 吕和武王德涛吴贻刚
摘要:为了探讨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梳理了英国、美国、新加坡三国建成环境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具体实践。发现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各国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践。探讨我国未来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协同发展为基础,以经典文化与域外理念协同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协同发展为驱动机制,以期城市建成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全民体力活动。 关键词:建成环境;体力活动;精明增长;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001-06 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一个独具特色且意义深远的话题,是检验我国是否切实做到统筹兼顾的试金石。统筹城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兼顾促进城市居民体力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体力活动不足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1]。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日常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类行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行为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特定地点有关,而体力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同样具有地域属性[2]。因此怎样使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协调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早于我国,而我国开展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晚,理论研究、获取原始数据资料的方法和测量技术等还处在摸索阶段,仍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基础[3]。在建成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只要发展思路明晰,我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进程很可能胜于发达国家[4]。因此,本研究选取英国、美国和新加坡三国的实例来探讨国外建成环境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具体实践,并深入分析在我国国情背景下的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逻辑关系。以此为镜鉴,试图探寻我国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 [HTH]1国外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理论研究[HTSS] 英国国家旅游局调查表明,在1985至2015年间,儿童徒步旅行的比例从47%下降到32%,直接导致英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肥胖。而Sturm的研究显示,不同的建成环境是儿童是否愿意主动参与体力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建成环境的改变与儿童体力活动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Ewing 、Berker等人通过步行指数分析,出行距离通常受到建成环境的影响,不同街区的衔接性与步行指数呈正相关,预测人们步行前往目的地,最佳距离为440 m[5]。可见,中小学生的体力活动行为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相关性很高,交通的便捷性、安全性等其他相关因素也与儿童的体力活动行为密切相关。另外有研究显示,室外安全、广阔的建成环境空间是更多群体性体力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Giles则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认为作为不同类型的建成环境会给人们提供不同的体力活动,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效益,比如增加交通性体力活动会增加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城市扩张急剧加快,美国提出了新城市化,主要是统筹城市交通规划,重点在发展步行、自行车等体力性交通方式方面。Carroll的调查显示,美国成人步行或骑车出行的比例仅有17%, 68.8%的受访者提到目的地太远是其主要的障碍因素, 并且指出加强交通安全有助于促进骑车出行[6]。美国学者Durand 等人对204篇关于建成环境和城市精明增长的综述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与体力活动密切相关的8条建成环境变量,其中论述频次前4位的变量由高到底依次是创造适于步行的街区178次、提供多种交通选择150次、培育社区吸引力138次和土地混合利用127次。可见建成环境变量与促进多样化体力活动的关系紧密,并建议通过培育社区吸引力、土地混合利用、紧凑型发展和开放空间等策略促进全民体力活动[7]。美国学者认为高效土地混合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多种土地的功能和物理空间整合在一个完整的规划之内,强调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使用和密集式的开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Stock的研究表明,土地混合使用可以改善全民健康状况,尤其会影响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选择[8-9]。经济学家French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该问题,认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人们选择交通方式优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合理布局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性体力活动,可大幅降低人们出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18.3平方公里,据2014的统计新加坡人口密度在7 615 人/平方公里,而且82%的人口居住在高层公寓内。新加坡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严重,约30%的新加坡市人口在65岁以上。在如此高人口密度和老龄化严重的严峻局势下,新加坡已经将是否适宜步行作为衡量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Kremers提出建成环境的特征可能会改变人口群体的行为方式,包括人格、卫生习惯、意识和参与个人健康行为[10]。合理规划和建立适于步行的街区已经成为建成环境改变新加坡居民体力活动状况的重要手段。新加坡利用不同土地的性质和特征,对不同土地类型进行勘察和改造,合理的建设能够承载不同类型体力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在土地混合利用方面做得非常好。面对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新加坡通过建成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将交通方式、街道布局、社区建设等有机融合于全民体力活动之中,通过改变建成环境的特征来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积极性。 对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外的研究方法、理念和理论模型为建成环境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定量测量、评价体系以及健康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国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致力于探寻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了诸如城市精明增长理念等一些有利于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城市空间营造理论。本研究所列举的只是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研究的冰山一角,其他各国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研究。可见国外对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深入理论探讨,为实证研究建立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HTH]2国外建成环境干预体力活动的实证研究[HTSS] 2.1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英国学者Angie在2010年对英国23所学校的1 270名10~15岁青少年利用加速度计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搜集。通过独立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建成环境对男孩和女孩参与体力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男孩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显著相关的是提供多种交通选择(0.98,95% CI 0.97-0.99)和保持空间多样性(1.49,95% CI 1.06-1.89),而对于女孩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显著相关的是提供多种交通选择(1.65,95% CI 1.07-2.35)和创造适于步行的街区(1.45,95% CI 1.07-1.98)。建成环境对青少年通勤距离和交通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建成环境在交通距离、街道连通性、安全性、环境美观程度等方面应达到最优化,以促成交通性体力活动的选择,因为交通性体力活动已经成为干预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手段。可见交通出行方式和环境的多样性是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主要因素。涉及到宏观的土地混合利用和抽象的建筑设计等因素与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性较小。 2.2建成环境对中年人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美国学者Nicole 2014年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对2 068名20 ~ 60岁的成年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除住房机会(0.01,95% CI 0.1-0.07)和建筑设计(0.39,95% CI 0.02-0.80),其他因素均不同程度地与体力活动显著相关。调查显示,土地混合利用(0.46 ,0.16-0.76)和步行交通选择仍然是显著性最高的变量。培育社区吸引力的显著性也很高,通过培育独具特色的体力活动可以达到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目标。因为,社区可以及时评估出居民最重要和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环境特征会改变全民的主观意识,成为改变全民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砝码。相对于青少年的调查,成年人对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考虑得更为全面,可见建成环境对于成年人的体力活动影响是全方位的,建成环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3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新加坡学者Nyunt 2015年对402名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原籍中国的调查对象占比为83.1%)通过GPS追踪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其体力活动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加强现有社区的发展(0.95,0.44-1.46)、培育社区吸引力(0.16,0.11-0.21)、利用紧凑型建筑设计(1.07,0.58-1.57)的P<0.001与体力活动显著相关。由于新加坡整个城市非常拥挤,土地混合利用(0.46,95% CI 0.16-0.76)也与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效的土地混合利用可以将体力活动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行为环境中,紧凑的、多功能的建成环境是老年人理想的体力活动场所,生活在此等环境中会使体力活动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搜集方法主要是主观测量环境量表、调查问卷、地理信息系统、加速度计和GPS追踪等方法,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体力活动的GPS追踪等定量的调查更加客观。英国的数据来源于专门的儿童健康与环境协会,可见英国的专业机构为儿童健康提供了大力支持。比较表1、2、3可见,建成环境对于各年龄段的体力活动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对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诸如提供多种交通选择和创造适于步行的街区等需要主观意识判断的变量与青少年体力活动显著相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表现出趋于理性和客观的特征,像土地混合利用、保持空间多样性 、培育社区吸引力等变量占有更主要的地位。由此可以肯定的是,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关系密切,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地域之间各建成环境变量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显著程度也略有不同。 [HTH]3国外建成环境干预体力活动的实践 [HTSS] 英国具有传统而现代、保守而激进的城市文明,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英国走上超前发达的道路,与此同时,英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城市化迫使人民体力活动下降的状况,尤其是年轻人参与体力活动的水平在下滑。面对此种情况,英国各大城市纷纷将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纳入到城市再生计划,提升到城市转型的战略高度。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游戏计划》,提出建设“积极和成功的体育国家发展战略”;2004年,英国的《英国体育框架》明确提出城市建设应与全民体力活动协调发展,特别是步行城市(walking city)的建设和完善为全民体力活动提供了所需的平台。时至今日,体力活动与学校、社区、家庭、建成环境等都密切相关。英国十分注重体育政策的颁布和各部门的协同问题。在英国从国家到城市,莫不如此。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的体力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发展战略,注重城市空间结构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永续开发,形成完整的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美国在登陆美洲大陆之初,积累了大量的与自然斗争所必需的基本生存技能,此种技能决定了美国人自身好动、好斗、好强的个性,并将此文明保留至今。面对城市化发展,美国一直致力于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事业,其核心机制就是以总统为首的干预计划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无论是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还是奥巴马等历任总统都十分关注全民体力活动,并积极投身于体力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2000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将促进人们体力活动为重要内容的“精明增长”策略(Smart Growth)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旨在以精明增长机制为中心,改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通过城市合理规划与设计来促进全民体力活动[14]。以总统为主导的计划实施是由社会组织和团体,结合各职能机构、学校、家庭、社区形成一种欣赏和鼓励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而且学校的建筑,室内外场地、设施,社区环境及交通设计均应围绕有利于学生提高体力活动的原则[15]。正是此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实施过程的存在,才使得美国的全民体质得以提高。另外,美国大量使用各类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模型,如生态模型、格林模式、多层次社区健康模式和干预规划图等。各类模型在政府支持下以改变建成环境和政策环境为主要手段干预全民的体力活动,同时囊括健康科学、行为科学、交通运输、城市规划、政策研究等领域的知识,多层次、全方位地干预全民体力活动。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健康国家,源于其饮食、医疗、运动、文化等各方面完备的健康体系。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前,超过70%的新加坡人达到最低的体力活动标准,即每周要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运动或75分钟的激烈运动。2011年新加坡由高层管理者、体育领导者、城市规划师、教师等组成的智囊团开始探讨和实施《2030愿景》,其中名为“未来视界”的领域,着重探讨如何革新,创新未来运动的空间和环境。新加坡城市建设之初已经将建成环境如何适于体力活动的开展考虑在内。健身设施遍布于这座“花园城市”的每个角落,跑步的专用跑道在花草树木间蜿蜒穿行。新加坡的每个社区都至少有1个标准的塑胶体育场,还有配套的其他场馆设施。城中修建热带雨林园,在热带雨林徒步一圈要4个小时。可见,新加坡在建成环境适宜全民体力活动的问题上具有先见之明,通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民众等共同协作,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结合地域特点整合建成环境,最优化国土资源,全力支持全民体力活动。 从以上三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是政府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英国的现代文明、美国开垦美洲大陆的拓荒精神以及新加坡崇尚健康的意识,都为本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的体力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H]4建成环境与我国全民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HTSS] 城市建成环境是高度综合和复杂的系统,其承载着公共健康和居民可持续发展重要责任。我国已经有超过50%的区域迈向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步与崛起,但正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矛盾也会层出不穷,建成环境的发展能否促进全民体力活动正是其中之一。国内有关调查显示,有81%的家长认为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减少,与居住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本研究认为以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协同发展为基础,以经典文化与域外理念协同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协同发展为驱动机制,试图探寻我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 4.1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协同发展 城市建成环境影响全民体力活动是近年来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前卫话题。我国地域广阔,各城市建成环境千差万别,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与很多国外城市的建成环境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具体建成环境特征的本土化研究空间巨大。该问题在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中热度逐渐升温,由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教授领衔的体力活动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该领域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纵观国内的现有相关研究尚以针对国外文献的综述研究为主[16]。我国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不足会导致问题意识的缺乏,致使寻求思维突破的难度加大,更会给不同人群和区域的实证研究带来困惑。因此需要运动健康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公共健康领域等相关部门共同投身于研究之中,使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研究体系不断丰富。逐渐增多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体力活动的GPS追踪等定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不同地域的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佐证数据,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能够协同发展,逐渐构建我国建成环境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为实践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奠定基础。 4.2经典文化与域外理念协同发展 文化在解释人类行为变化性方面的作用长期得到了考虑,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本研究大胆地演绎“中体西用”的思维范式,以中华经典文化为“中体”之核心,以域外理念为“西用”之手段,二者协同发展、互为依托,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理念。中华经典文化能够赋予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据不同城市自身的特点规划和孕育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借助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要素增加居民的体力活动。提升全民体力活动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保护传统文化。在满足全民的基本体力活动需求的同时,考虑到不同人群包括弱势人群受到意外伤害的风险,并加强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提高环境质量,以增加人民主动参与体力活动的意愿。英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精明增长,新加坡的“未来视界”等理念,可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布局的思想体系,更有利于土地的系统整合,达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拓丰富的健身空间的目的。“中体西用”相互融合,既不失中华传统思想,又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借助中华经典文化柔性地吸收域外理念使二者协同发展,会是激发全民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推动力。 4.3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的协同发展 建成环境直接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方式和强度,而全民体力活动的需求又间接引导城市建成环境的未来建设。我国许多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居民积极从事体力活动的上层建筑都已经具备。但对于建成环境是否能够促进全民体力活动,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的协同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体育体制等政府行为的惯性,我国建成环境的规划与发展无疑是依赖于政府行为的[17]。在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过程中,政府行为所要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就会凸显出来。首先,人口众多加之贫富分化严重,此时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分化趋势显著提升。在实现不同的住宅类型、步行街区和多种交通方式的同时,就要将有限的土地进行最优化的规划。“高效的混合土地利用”可以整合土地资源,促进街区的通过性,提高土地混合使用率,增加交通性体力活动等。另外环境恶化、老龄化、失业、流动人口等等都会给城市促进全民体力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林林总总问题必须由政府行为完成。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的协同发展能够做到问需于民,充分将人民体力活动的需求纳入到建成环境的规划之中,使建成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兼顾人民体力活动的需求。二者协调发展能够促成全民积极从事体力活动的共识,体现变革城市发展建设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HTH]5小结[HTSS]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要求,以及《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 年) 》的正式启动,可见“建成环境、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外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具体实践都证明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国外的城市化进程发达于中国,其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都站在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前沿,为审视我国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本研究针对国外建成环境对全民体力活动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路径,期望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能够兼顾全民体力活动,引导城市向适宜全民体力活动空间的有序扩张和合理布局的方向发展,为建成环境促进我国全民体力活动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撑。 [HTH]参考文献:[HT5"SS] [1]王正珍,周誉.运动、体力活动与慢性疾病预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69-75. [2]陈庆果,林家仕.体力活动建筑环境测量方法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71-78. [3]黄卓,王秋人,周美芳,等.伦敦大众体育人口空间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22-26. [4]Ewing R.Ca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J].Exe Sport Sci Revs,2005,33(2):69-75. [5]Sallis JF, Linton LS, Kraft MK,et al. The active living research program: six years of grant making[J]. Am J Prev Med,2009, 36: S10–S21. [6]王超,陈佩杰.体力活动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43-49. [7]Durand CP, Andalib M, Dunton GF,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Risk: Implications for Smart Growth Urban Planning[J]. Obesity Reviews,2011(12):173-182. [8]Stock C,Bloomfield K,Ejstrud B,et al.A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district associated with active transportation to school in Danish adolescents[J].Eur J Public Health,2012,22:398-404. [9]Owen N ,De De Bourdeaudhuij I,Sugi yama T,et al.Bicycle use for transport in an Australian and a Belgian city:associations with built - environment attributes[J].J Urban Health,2010,87:189-198. [10]吕和武,吴贻刚.美国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干预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5(3):62-65. [11]Angie. Independent mobility, perception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play,active travel and structured exercise and sport:the PEACH Proj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0(7):17. [12]Nicole L Bracy.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 ctivity moderated by perceptions of crime and safety?[KG-*2][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4, 11:24. [13]Ma Shwe Zin Nyunt.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NE):relationships with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pers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5(12):108. [14]吴薇,何晓龙,陈佩杰.美国“积极生活研究”计划解读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5,21(6):44-48. [15]李红娟.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趋势——体质测定到体力活动促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8):65-71. [16][JP2]陈佩杰,翁锡全,林文弢.体力活动促进型的建成环境研究:多学科、跨部门的共同行动[J].体育与科学,2014,35(1):22-29.[JP] [17]陈道裕,赵国华,张丹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方式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4):16-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