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历史观视角对我国射击运动项目发展规律的研究 |
范文 | 马杰 米靖 摘要:射击运动在我国已有60余年发展历史,并在多届奥运会比赛中实现为国争光的任务。基于历史观视角,通过访谈不同历史年代重要人物、收集并研读政策文件与训练日记、观察国家射击队训练与比赛,对该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竞赛、管理、教练员培训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揭示该项目发展历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基本规律主要有:举国体制继承创新,是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数量相对稳定,是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队伍管理准军事化,是项目文化的重要内容;训练理念渐成体系,是项目科学化训练的思想基础;培训制度已成传统,是提升教练员素质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射击运动;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4-0087-05 Abstract:Shooting sports, which has achieved glories in the Olympics Games,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60 years in China. This research, based on historical point, investigated the basic laws of its development by interviewing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s, collecting and studying policy documents and training diary, observ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Shooting Team. Also, according to the time development order, w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the culture of reserved personnel, concrete practice of training, competition system, team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of coaches. As a result, the basic law follows, includ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in competitive sports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hooting sports; the relative stability in the number of talents is the basic premise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Quasi military management of sports tea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game's culture; the gradual system of training idea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scientific training; the tradition of cultivating system for coaches is the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aches. Key words:shooting sports; development history; influence factors; basic laws 射擊运动于1952年在国内立项,60余年来已取得许多荣誉,其中在历届奥运会中共获得22金、15银、19铜的优异成绩。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竞技体育项目,其优异成绩背后显然存在规律。依据层次划分,规律有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分[1]。从宏观层面对射击项目发展规律揭示的过程更倾向于社会规律研究,而在探索社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本质时,多是直接对经验材料的抽象、归纳、概括。该项目从立项到蓬勃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与项目发展成果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便是项目发展的规律。因此,本研究基于历史观视角,访谈不同历史年代重要人物、收集并研读政策文件与训练日记、观察国家射击队训练与比赛,从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竞赛、管理、教练员培训等因素出发,理清发展脉络,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基本规律。 1我国射击运动项目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后备人才培养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是遵循项目自身发展规律的基本体现,任何项目人才断档了,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过去60余年里,我国射击运动项目人才培养工作一直受到重视。立项初,射击运动在民间较为流行。据首届国家队队员赵国瑞回忆,1953年,在北京参加过培训的射手达21 000余人,并修建了国内首个射击运动靶场——北京天坛靶场。当时并没有专门组建参加比赛的运动队伍。为备战1955年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射击友谊赛,才从军队中抽调171名军人射手,组建了首支国家队射击集训队。直到1958年,为备战第37届世界射击锦标赛,开始从全国范围选拔人才。从此,军队、社会两大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并行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业余体校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射击作为运动成绩较为突出的运动项目,在国内许多体校设项。然而在当时基层体校教练员执教水平有限,训练质量不高。为此,1975年国家射击集训队教练员组成三支小分队,分赴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为射击基层训练提供指导。这一举措对基层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升与后备人才训练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至此,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一射击运动项目人才培养系统规模不断壮大,射击运动项目“三级训练”体制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也初具规模。 进入80年代,射击运动在国内快速普及,青少年射击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再次推进。在1979年中国体育回归奥运大家庭之后,为实现1984年奥运会夺冠目标,1982年便于吉林延边市召开全国首届业余体校射击竞赛,比赛中分别设置奥运项目与易于社会开展的普及项目。次年,为继续扩大后备人才规模数量,又在郑州举办首届全国青少年射击竞赛。与业余体校竞赛相比,该赛事更是放宽参赛条件,允许参赛的选手超出了业余体校学生范围。两赛制沿袭至今,并为射击运动在全国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与开展奠定基础,为奥运射击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至今,“三级训练”体制这一射击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日臻成熟,成为该项目人才更替的主要渠道。 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中央提出的“体教结合”这一号召,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部分普通高校相继成立高水平射击运动队,射击运动融入到了校园体育中。其中,1999年国家射击队与清华大学合办射击运动队,成为大学生群体开展射击运动的成功案例,培养了一大批射击优秀选手。清华射击队的组建打开了射击运动与校园体育相互交融的大门,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射击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与普及。至今,已有20余所高校成立了射击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战略逐步实施与推进,射击运动还已纳入到杭州、南京、四川乐山等地一些中小学体育中。射击运动作为特色课程已走进体育课堂。“体教结合”作为新生力量,为地方省市代表队输送了一些人才。 1.2运动训练 1.2.1指导思想 作为运动训练的核心部件,训练内容如何制定与安排历来受到教练员与运动员重视。立项初,作为新兴项目,射击训练工作缺乏经验,其开展主要依靠原苏联援助指导。20世纪50年代,在原苏联帮助下,修建了新的综合性射击靶场,成立了中国射击协会,在国内首次举办了国际性体育竞赛,即1955年“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射击友谊赛”。在短短的十年里,原苏联幫助我国射击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突破。然而到7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原苏联的援助也相继终止。至此,中国射击便走向自我探索的发展道路。 在自我探索发展中,业内人士对射击项目训练与比赛规律不断摸索,并约在十年后,掀起了对项目本质大讨论的浪潮。也正是在这一真理追求探索中,射击项目的本质才被逐渐认识。1978年,国家射击集训队在对过去经验总结基础上,研究讨论并最终制定了各项目基本功训练标准与要求,形成了一套以密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随着规则演变、装备更新、水平提高,该考核标准也在逐步修订与完善。多年来,重视基本功、突出基本技术训练理念在射击训练中一直延用。 经过多年来对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国内对射击项目技术训练也达成一些共识。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射击集训队总教练张福提出:“技术是环数的保证,而环数是技术动作的必然结果。”至今,业内人士对项目技术认识已渐趋统一。主要表现为:1)瞄准是射击技能的前提,深刻把握“盯牢平正准星”“视力回收”“精力回收”“靶虚具实”等瞄准特殊规律;2)对稳定射击基础问题形成一套操作方法,即标准过程用瞄准区替代瞄准点,大胆均匀地自然击发,防止急扣、猛扣现象,避免远弹;3)协调射击是击发命中高精度关键,但这种协调既要肢体环节间协调,更要击发动作连贯顺畅,身体与枪支有机配合,“人枪合一”,如击发前“长稳”与“前扣”、精确标准与食指对扳机灵巧扣动等[2];4)一致性是射击比赛的终极目标,动作流程规范性要求是根本途径,其中,对步枪言有“三阶段”之说,即准备阶段“稳”“静”“实”,击发阶段“狠”“前”“长”,反馈阶段“清”与“轻”,三者组合构成据枪、瞄准、击发、撒放的标准化流程。这些最为基础的技术环节要求,也成为射击选手比赛中制胜的关键因素。[JP] 在射击心理训练方面形成了一套简明实用的指导理念,即你打你的,以我为主;你拍摄你的,以我为主;打一发甩一发,发发从零开始;多想动作,少想结果[3]。该心理训练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射击集训队正式聘任心理咨询顾问后,由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共同努力而提出的成功射击三要点,其根本目的侧重于心理与技术在实战中互为“糅合”,帮助运动员在实战中做到心理定向,提升射击比赛发挥水平。多年实践证明,这套心理训练方法是成功有效的。在谈及奥运征程时,多名奥运冠军也都认为在此理念下受益良多。[JP] 尽管射击运动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体育项目,但体能训练作为改善射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基础的这一理念在业内已得到广泛认同。据业内前辈回忆,在20世纪50-80年代,由于当时对项目特征认识不深刻及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激进性,体能训练活动较为盲目,持续性万米耐久跑、大负重力量练习等内容安排紧密,导致专项化体能缺乏,甚至出现因肌体疲劳而导致损伤现象。直到70年代末对项目本质大讨论后,体能、技能、心理能力等训练内容才变得更为主次分明,训练手段与负荷选择渐趋合理化与科学化。如今,受现代功能性体能训练理念影响,核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恢复再生训练等训练内容已广泛应用于射击训练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对运动员体能储备与损伤预防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1.2.2训练控制 从“实战出发”是运动训练的核心。对于任何竞技体育项目来说,训练为实战服务,实战则是训练终极目标。在立项之初,由于对原苏联训练指导过于依赖,潜意识中实战训练创新相对缺乏。但在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后,国内教练员对实战比赛规律开始关注并对其认真钻研。 规则应对方面。在过去射击规则变化中,坚持及早应对原则,第一时间深入分析规则内容,抓住规则变化主线,主动适应新规则内容,占领制胜高点。自1984年奥运会起,国际射联在1986年、1990年、1993年、1996年对规则连续修改。进入21世纪,规则改革幅度更是加大。2008年取消移动靶,2010年手枪速射率先引入积分末位淘汰制,2013年所有项目资格赛与决赛成绩不再叠加、决赛采用积分末位淘汰制。一系列规则变化对项目特征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对此,国内射击界及时调整战略。尤其在2013年竞赛规则颠覆性改革后,及时组织专家讨论,并在规则正式适用前的冬训中使用新规则,尽早完成由对规则变化的被动适应向主动利用方向转变。依新规则要求,在全年训练中适时安排模拟比赛,重视决赛能力培养,练就实战技术与心理能力。 坚持“模块滚动式”训练。2013年规则修改对决赛发挥提出更高要求。末位淘汰制要求在每完成固定射击数量后按照排名逐一淘汰。对此,国家队教练员提出“模块滚动式”训练,以参加比赛获取优异成绩为核心,针对比赛某些常见问题而专门设计的阶段式训练模式,即每个阶段专门培养运动员独立解决某类问题能力的训练模式,如应对决赛中首发命中9环、风向不稳、枪支校准不佳等。这一指导理念应用于多站世界杯比赛中并取得良好战绩。 在训练过程的周期安排方面,逐渐实现由大周期向小周期计划转变。在中国体育回归奥运之前,所参加的射击赛事相对较少,训练安排多以大周期为主,而在回归奥运之后,赛事数量逐渐增加,周期安排也由大周期向小周期过渡。并依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通常将每一小周期分为基本技术训练、综合提高、赛前调整、比赛及恢复阶段。这种安排既能保证长期系统训练方向统一,又使得实际操作灵活多变。这种周期安排的变化,更容易适应当前赛制安排情况,有利于运动员比赛发挥。 赛前准备,精益求精。射击技术要精湛,备战工作还要精益求精。多年来,在每次参赛之前教练组均会集体商议比赛筹备事宜。主要包括:1)要求每名参赛队员制定比赛方案,每份方案都要经主教练审核后加以完善。1989年奥运冠军张山制定了“三段式”比赛方案,内容包括对比赛的认识与态度、比赛中实施步骤以及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应对措施,至今,该模式比赛方案仍是国内射击界值得效仿的典范。2)赛前服装、枪支、子弹检查工作事无巨细。项目本身具有特殊性,比赛对枪支与子弹匹配精度要求极高,高质量子弹与高精度枪支配合才可流畅击发并高环命中。不管是过去用天平对子弹逐一称重,还是如今车床校验,筛选“比赛对号弹”工作历来是赛前繁琐而又不可忽视的环节。这些精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避免了在比赛中出现失误。 1.3运动竞赛 体育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轴心与杠杆,是检验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国家对国际竞赛参赛与国内赛事设置进行了一些改革。总体看来,在国际赛事参赛方面,经历了射击比赛共建社会主义友谊(1955-1966年)、双边交流向多边交流转移与奥运备战(1974-1987年)、奥运备战为主其他比赛为辅(1987至今)三个阶段。至今,组建国家队则主要以参加奥运会、力夺金牌为主,而其他一般性国际比赛则由二线队伍参加,交流比赛选择性参与。从重视程度看,已形成奥运会是“大考”、世锦赛是“中考”、亚运会是“小考”、一般性比赛重在参与的国际射击竞赛参赛模式。 在国内比赛设置方面,也发生了一些阶段性变化。1956-1966年,设全国分区赛、全国冠军赛、全国青少年通讯赛。其中,分区赛由六大行政区承办,获得规定名次的运动员参加全国冠军赛。但在此阶段,国内赛制相对不固定。1973-1979年,比赛数量有所增加,设全国分区赛、全国冠军赛、全国青少年射击赛。在比赛组织形式方面,步枪、手枪、飞碟项目分赛区进行,获得规定名次的运动员参加最后冠军赛。起初国内赛制较为固定,但受“文革”影响,赛制出现混乱,直到1977年才得以恢复。1980-1987年,设全国优秀射手赛、全国分项赛、全国冠军赛、全国青少年射击比赛。在分项赛中,成绩达标的运动员参加冠军赛,全国范围内优秀射击运动员可参加优秀射手赛。在“奥运战略”提出后,比赛所设项目则以奥运项目为主。1988-1998年,设全国达标赛、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青少年射击比赛。达标赛中达标者可参加锦标赛,锦标赛达到规定名次的运动员参加第二年冠军赛。1999-2010年,效仿国际射联世界杯赛制,实行第一、二、三站及年终总决赛的全国射击系列赛新赛制,竞赛采用积分管理[4]。2005年,结合国内发展状况,修改竞赛规程,取消积分制度,并提出,备战九运会前两年,在指定的全国射击系列赛中设全运会席位,实现系列赛与全运会衔接。2011年至今,保持原竞赛体制,对青少年竞赛管理与改革加以重视。其中,2012年,在全国青少年射击比赛中增设难度较小的气步枪50米三种姿势步枪项目,这样可以为将来成人项目小口径50米步枪三种姿势训练夯实基础。由此可见,多年来,为提升国内射击竞技水平,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国家一直审时度势地对国内赛制进行改革与完善,以便更好发挥以赛促练的作用。 1.4管理 1.4.1項目管理 管理机构设置。建国初,受国防需要的影响,射击项目作为一项具有军事活动与体育运动两种色彩的体育运动在国内开展。起初,射击项目归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管理。而在文革之后,为提高成绩、为国争光,则由国家体委训练一司宏观管理,北京射击场具体实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94年专门成立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并在管理中心设置各职能部门,精化了工作服务,实现行政领导负责下各部门工作责任制。这一改革既实现了训练与竞赛、普及与提高的同步发展,又能保障部门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较大程度地提升了管理工作效率。 项目管理的主要措施。1)坚持项目重点布局。立项初,射击运动以重点项目身份由中央国防俱乐部优先推广开展;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家体委对体育项目重点布局,射击项目被列入10大重点项目之一;1979年回归奥运后,中央提出“集中优势、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分类管理”的思想,对竞技体育项目重新调整与布局,射击项目再被列入13个重点项目之一。可见,射击项目发展被寄予厚望。为实现射击奥运争光,国家坚持利用有限资源,抓重点项目训练原则,主体思想便是重点项目优先发展与条件优越地区领先开展相结合。从项目布局看,由第23届奥运会周期的40个重点单位发展为第29届奥运会的86个;重点业余体校由原来的16所扩大到如今20所;已确定训练基地和后备人才基地达8个[5]。这一举措起到了“抓好重点、带动全局”的推动作用。2)突出奥运项目。20世纪70年代,为备战第22届奥运会,坚决砍掉了300米步枪等非奥项目;80年代,根据国际射联和国际奥委会设项情况,及时果断调整项目,全国比赛的设项、参赛办法、奖励措施等方面均向奥运会项目倾斜,重点发展优势项目;1995年起,国内比赛停设50米移动靶、10米手枪速射等非奥项目的比赛。一系列改革都致力于推动奥运项目更快发展。实践证明,在奥运战略背景下,发展优势、保证重点、与国际接轨、向奥运项目倾斜的指导思想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国内射击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1.4.2队伍管理 国家射击集训队是该项目全国运动队伍的“龙头”,其管理制度与方式对各地方代表队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组队之初,国家队仅设步、手枪两个项目;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新增加了飞碟、移动靶;文革后,再次增加了气枪项目。国家队设立什么项目,那么这些项目则在全国范围内的训练水平就会相对较高。除队伍设项外,国家队在队伍管理形式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表现为由过去“大锅饭一碗端”向班级化精细管理转变。在建队之初,所有枪种归属一支队伍,采用集中管理方式。而在深入认识项目规律后,考虑到各枪种训练与比赛特点,2002年将队伍分成国家射击队与国家飞碟队,每支队伍各枪种分设2个班级,引入了班级竞争机制。这种创新管理方式,划小核算单位,大幅提高了个性化管理水平。 队伍组建方面。由过去以军队调拨为主,发展为如今全国范围内公平公正选拔。在全国范围选拔中,还引入了积分制。这种选拔机制,扩大了选拔范围,提升了人才整体水平,对项目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入选国家队的成员,在队伍中必须遵守纪律、服从管理,即使是世界冠军、冠军教练也要一视同仁,这可能与最初的军事化管理有关。至今,该项目队伍因管理严格而闻名。也正因为这种管理制度的严格性,才塑造了中国射击人严于律己的自身素养。 1.5教练员培训 教练员这一角色对运动训练质量与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与素质水平是项目发展的重要环节。立项之初,教练员培养便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1956年,国家首次举办全国射击教练员培训班;为筹备第一届全运会,1958年,国家队教练员组成立多支教学小组,分赴各地基层指导;“文革”后,再成立教研组,分三路到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基层指导;20世纪80年“奥运战略”提出后,于1980年7-12月,举办了为期时间最长、培训内容最多、考核制度最严格的全国教练员培训班,要求所有成员全部脱产,其中培训内容包括了14门课程,聘请了授课专家47位,打印了教材46份,制作了十几个枪弹模型;90年代起,国家开始制定射击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每年定期组织教练员岗位培训。多年来,针对提升射击教练员执教水平开展的培训工作,对全国范围内射击训练质量提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今,该项目管理部门依然对教练员培训工作紧抓不松手。多频次、高质量、系统化教练员培训工作帮助教练员在执教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很大程度地提升了该项目发展软实力。[JP] 2我国射击运动项目发展规律的揭示 2.1举国体制继承创新,是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 射击项目本身具有特殊性,安全管理、资金投入等因素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限制发展因素多,则更能凸显出举国体制的优势。立项至今,项目布局与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政策管理、队伍组建与全国选拔、竞赛参赛与赛事设置等无一不受惠于举国体制。 2.2人才数量相对稳定,是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起初,军队培养作为该项目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后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三级训练体制与其并肩同行,为奥运争光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随时代发展,“体教结合”这一时代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再为项目发展注入活力。多渠道人才培养,使得十几年来该项目运动员注册人数维持在万人规模。这一相对稳定的人才数量,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2.3队伍管理准军事化,是项目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射击项目国家队初建时便与军队结下渊源,多年来军队纪律与制度深深影响着队伍管理。面对如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发展中物质财富的诱惑,队伍管理不松散。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成为射击项目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中国射击运动事业發展的宝贵财富。 2.4[JP3]训练理念渐成体系,是项目科学化训练的思想基础[JP] 多年来射击训练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训练理念。在训练内容方面,坚持体能训练是基础、技术训练是核心、心理训练是保障、抓好“心技”结合是制胜关键的思想体系。针对不同能力重要程度,既可有所侧重,又能同时抓与全面抓,形成了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三位一体、“共生共荣”的训练模式。依据赛制变化,在传统大周期框架下坚持小周期灵活运用,坚持以实战为核心,适应规则、利用规则。而在赛前准备方面,精益求精,使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养成胆大心细的比赛气质。 2.5[JP3]培训制度已成传统,是提升教练员素质的战略举措[JP] 自立项起,教练员培训就被作为项目发展重要软实力而优先开展。多年来,教练员培训从未人为间断过,而是作为关键环节来执行。在业内,教练员培训已不是偶尔所见现象,而是成为该项目长期发展的一种传统。也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一大批优秀教练员带领运动员刻苦训练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李伯聪.规律、规则和规则遵循[J].哲学研究,2001(12):30-35. [2]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16. [3]刘淑慧.刘淑慧文集Ⅱ: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29. [4]郑立勋.我国奥运会射击项目运动成绩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相关规律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5]冯建中.开拓视野 拓展空间 完善体制 创新机制 实现射击射箭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射击射箭项目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J].体育文化导刊,2009(9):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