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技战术研究 |
范文 | 陈鹏程+阿英嘎
摘 要:运用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分别从棒次安排顺序与运动员专项成绩关系以及交接棒技术、各接力区用时和V交与V途比较中证实竞技能力中的特长因子能弥补弱势因子,且特长因子不会因为弥补弱势因子而受到影响的非衡结构补偿。日本接力队整体交接棒技术弥补了个体速度能力的缺陷,以此保证在接力区中发挥最大加速度摆脱静止状态,使V交不断接近V途,提高两者比值。研究日本男子接力队的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旨在进一步证实发挥特长优势在竞赛中的重要性,为中国接力队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日本男子接力;接力棒次;交接棒技术;双子模型;非衡结构 中图分类号:G8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5-0105-04 Abstract:"Twin model" theory in competitive ability structu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he baton order strategy and handover technology of Japanese men 4 × 100 m relay final in Rio Olympic Gam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lations of baton order with athletes special scores and handover technology, takeover time in each relay area,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strength factor can make up for the disadvantage factor, and strength factor will not be affected due to making up the disadvantage factor, that's compensation for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The overall of Japan's handover technology makes up the defect of the speed of individual ability, guarantee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from stationary state in the change-over area, led to Vz growing close to Vo, improve the ratio between the two. Studying Japanese relay's baton order strategy and handover technology, it is designed to further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pecialty in competition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Chinese relay. Key words:Japanese men relay; baton order; handover technology; twin model; unbalanced structure 4×100米接力作为田径项目中一个子项目,属于体能类速度型项群的运动项目。在接力比赛中,不仅要求各个棒次运动员有极强的快速位移速度能力,并且要有着连贯流畅的交接棒技术和良好的比赛默契,以及针对比赛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强化运动员快速跑能力,了解运动员自身特点,同时安排专门的交接棒技术练习,培养运动员的比赛默契。“木桶效应”和“积木模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了接力队运动员竞赛过程中竞技能力过程状态的“双子模型”理论。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2016年创造新的亚洲纪录(前亚洲纪录属于中国),并且获得奥运会第二的优异成绩。因此通过研究2016年里约奥运会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比赛中各棒次安排和交接棒技术,能够为中国接力队在下一届亚运会和世锦赛上的技战术安排与运用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里约奥运会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技战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CNKI相关文献,分类整理与本研究相关材料;通过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查询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成绩和各棒次接力队员的专项最好成绩(截至2016年10月)。 1.2.2 数据统计法 对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决赛进行录像统计,并使用Adobe Premiere Pro CS6对视频进行处理,逐帧播放并剪辑视频各段成绩,最后依据研究目的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本男子接力棒次安排策略分析 在田径竞赛中,接力是唯一需要多名运动员共同参与完成比赛的项目,根据运动员的专项特点和能力安排棒次顺序就尤为关键。通常就实力而言,棒次安排是2-3-4-1,但是也有实力第一、二运動员跑第二、四棒,实力第三、四运动员跑第一、三棒的情况。这样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速度利用的效率[1]。日本男子接力队员的棒次安排结合运动员个人的专项特点,在第一棒和第三棒中,日本安排了100米专项选手,保证在这两棒中的速度冲刺能力。Ryota YAMAGATA与Yoshihide KIPYU在专项100米中创造的个人最好成绩也不断接近10秒。因为第二棒次跑动距离长,对于运动员无氧耐力能力要求较高,日本代表队安排200米专项选手Shota IIZUKA作为第二棒运动员。Shota IIZUKA曾经创造200米20″11的亚洲第三好成绩,具较强的速度耐力能力,符合第二棒次运动员安排顺序的基本原则。 日本代表队在前三棒派出个人实力最强的运动员,也与之前提及的一般结论有所出入,目的旨在前三棒能够紧跟牙买加和美国接力代表队。第四棒运动员通常要求具有超强的速度冲刺能力,还有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拼搏精神。Aska CAMBRIDGE的100米个人最好成绩也达到了10″10,保证了最后的冲刺中速度不受影响。 2.2 日本队交接棒技术分析 在田径接力项目比赛中,针对传棒运动员的路线和接棒运动员的手型,将交接棒的技术分成“下压式”“上挑式”和“上挑下压混合式”三种不同的交接棒技术[3]。而在技术运用过程,如何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以及针对技术做出的评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从人的共性、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去分析把握,不掺杂个性因素,排除人为因素影响,进行纯理论的分析[4]。 交接棒技术运用的好坏,关系到参赛队伍能否顺利完成比赛,取得好成绩。近年来美国代表队在大赛上频频失误,也是由于交接棒环节出现问题,没有在接力區内完成交接棒而被判取消比赛资格。 2.2.1 日本队交接棒技术 在参与比赛并获得有效成绩的6支代表队中,有5支运动队采用“下压式”作为自己的交接棒技术,日本男子接力队是唯一一支采用“上挑式”技术的运动队。日本队在多年的比赛中都将“上挑式”作为自己的交接棒技术,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于技术的理解比较透彻,运用也更加娴熟。 在关于“下压式”和“上挑式”技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发现,“上挑式”交接棒传接棒所用的时间比“下压式”更少,而且在通过接力区的时间中,“上挑式”比“下压式”更短。在完成交接棒的技术环节之后,采用“上挑式”的运动员更能做到不失控和易加速[5]。 2.2.2 日本队接力区用时与速度 日本队作为唯一一支使用“上挑式”交接棒的参赛队伍,是取得名次的6支队伍里在接力区用时最少的运动队。三个接力区的每个接力区平均用时只有2″08,在接力区的平均速度也达到了9.68 米/秒,这样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日本选手在100米单项中前20米的平均速度。日本队交接棒中利用“上挑式”交接棒技术的娴熟配合,能够在预跑区和接力区内更从容地加速,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在接力区中获得的速度优势,也将转化为各棒次途中跑的时间优势。 2.2.3 日本队分段用时、速度和V交与V途速度比 日本接力代表队在前三棒和牙买加保持齐头并进的趋势,在整体上仅仅落后牙买加0.09秒,排名第三位。在第四棒6名运动员分段用时中,日本队的Aska CAMBRIDGE以9.10秒的成绩排名第三,仅次于牙买加和加拿大代表队,牙买加也正是因为最后一棒8.86秒的用时最终获得第一。 选取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前三的代表队,通过计算分析几种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较。计算在接力区交接棒用时的V交和后三棒途中跑的V途发现日本队在交接棒过程中的速度占途中跑速度比重最大,超过牙买加的87.15%,达到了88.56%。这也说明日本队在交接棒过程将速度能力发挥得最为出色,更加有效地利用了20米接力区和10米预跑区摆脱静止状态,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进入到途中跑阶段。牙买加途中跑中的速度是所有参赛队伍中最快的,这也与牙买加队个人短跑实力强劲有关。 刘大庆(2000年)认为在整体竞技能力结构中会出现某一种或多种子能力的不足,但又因为可以通过其他发展的能力或者技术来完成弥补代偿,从而使得整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与层次。上述的几个指标着重反映出交接棒技术作为日本队的特长因素抑是制胜因素,能有效地将个体之间的联系加强,推动整体成绩优于个体成绩之和。 2.3 日本接力队员竞技能力结构 “木桶模型”清晰地勾勒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指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存在事实,同时强调短板对系统的影响。“积木模型”则不仅承认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同时注释了特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6]。[JP] 根据“双子模型”理论,日本教练员要考虑本队队员在单项成绩上“补短”,因为亚洲队伍短距离项目相比于欧美国家是不具备任何优势的,需要通过技战术的安排,完善交接棒技术和提高速度的利用率等“扬长”,发挥自身特点弥补短处。 2.3.1 个体与整体“互补”结构优势 日本队个人专项成绩相比于世界优秀短跑选手并不非常出众,接力队成员的个体速度能力的缺陷是可以看作系统整体竞技能力结构中的弱势因子。日本男子接力队中的4名上场队员,100米的个人的最好成绩都没有打破过10秒,在2016年的世界最好成绩排名中也是排在20名以外,只有200米的Shota IIZUKA在今年200米世界排名中名列第20位。 但是从整体看,日本接力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的水平,这也与日本接力队的交接棒技术有关。“上挑式”具有稳定传棒队员和接棒队员的跑动姿势,减少失误,并且在完成交接棒之后,接棒队员能够迅速提高速度的特点。当然交接棒技术不单单与交接棒的形式有关,还体现在交接棒运动员对于速度的判断、预跑距离的测量、交接口令的发出、交接棒时机的把握和运动员的配合等多种因素[7]。赛前教练员对于棒次顺序的战术安排及训练中技术的练习,促使日本接力队在后三棒途中跑平均速度和接力区平均速度相比,交接棒中损失的速度更小,对距离的利用率也更高,降低速度的损失,减少了达到途中跑最高速的时间,弥补了个体能力的不足。在弥补个体速度能力不足这个弱势因素上,日本接力队交接棒技术作为特长因素并不会受到削弱。 2.3.2 个体提高阶段 日本短跑也认识到在接力项目中存在的“短板”——个体能力偏弱,这也制约了日本接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日本队近年来不断培养和涌现一批拥有100米成绩10″20~10″00左右水平的年轻运动员,其中10″10~10″00水平的日本选手多达7人,这也为后续的竞技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的保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日本接力队在比赛中接力棒次的安排,着重将实力最好的三位选手放置在前三棒,目的在于为最后一棒运动员建立优势,抢得先机,树立信心。 2)在交接棒技术中,日本采用的“上挑式”技术保证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稳定,使接棒运动员的加速变得更加容易,促使日本队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通过接力区。 3)日本队在接力区所用平均速度与后三棒各段途中跑平均速度的比值是最高的,说明日本队对于交接棒技术运用的效率是最高的。 4)日本队针对接力跑中影响成绩的两个主要因素中,将交接棒技术充分发挥,弥补了个体速度能力欠缺的弱点,正是体现了“双子模型”理论非衡结构补偿中特长因素对于弱势因素的弥补作用。同时日本也根据“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效应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体能力,培养大批短跑后备人才。 3.2 建议 1)充分認识接力项目比赛中的影响因子,在棒次安排中不仅考虑运动员个体能力、技术特点,还需要紧密结合比赛战术达到最后的目的。 2)接力项目中,在兼顾个体能力发展和顺利交接棒的基础上,培养队伍的特长因子,通过竞技能力中的特长因子补偿弱势因子提高整体的竞技能力。 3)中国队可以借鉴日本接力队训练过程中交接棒技术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培养特有交接棒节奏,进一步做好短跑后备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HJ2.05mm]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刘建国.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7-210. [3]翁宏伟,姚天赐.4×100m接力跑技战术探讨——基于《田径运动高级教材》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4):87-89. [4]张守伟.田径项目4×100m接力下压式和上挑式的特征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32-135. [5]田麦久.竞技能力结构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27(7):3-6. [6]曾理,梁建平,王磊.4×100m接力中交接棒时段速度-时间曲线状态特征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2):165-169. [7]汤作夫清,绍泽秀夫,江道夫.优秀短跑选手4×100m接力时间分析[J].沈琪,译.中国体育科技,1997(9):28-32. [8]田麦久.我国运动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5-148. [9]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