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饮食食欲与运动强度关系的调查研究 |
范文 | 左崇文++史晓萌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据国外运动科学博士研究,人们在不同的環境下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后的饥饿感和需要摄入的食物种类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发现推翻了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的“运动有助于增加食欲,运动消耗越多吃的越多”的观点,表明运动强度与食欲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为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项目达到健身减肥的目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不同运动项目后的饮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给予合理化的运动指导意见,以此来达到科学健身的效果。 关键词 食欲 运动强度 近日,英国阿伯丁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研究报告称,要想获得更好的减肥效果,在温暖的室内运动比在寒冷的室外更有效。他们的研究对象是16名肥胖人士,让他们先在20℃的地方用跑步机运动45分钟,然后再在8℃的地方运动45分钟。每次运动结束后都带他们去自助餐厅就餐,然后调查饮食摄取量。结果显示,在8℃的地方运动后吃的碳水化合物比在20℃的地方运动后吃得多。对促进食欲的荷尔蒙脑肠肽血液含量分析后发现,在寒冷场所运动的人的脑肠肽浓度比在温暖场所运动的人最多高出0.24pg/mL。研究者称,在寒冷场所运动时,新陈代谢没有在温暖场所运动时活跃,向内脏和细胞提供营养的速度慢、效率低,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1]。 一、影响食欲的因素 影响食欲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遗传、环境、兴趣、体力活动和饮食行为等[2],而研究调查称,人不同的环境下从事不同的体力活动对食欲的影响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从能量供应角度讲,在低温坏境下和高温环境下,低温抑制新陈代谢,细胞活动减弱,能量供应缓慢,高温则相反。 二、饥饿感的产生的原因 饥饿感的产生是复杂多变的,不仅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还受到血糖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实验称,血糖浓度的高度对摄食中枢和饱中枢进行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血糖浓度的高低是饥饿感产生的重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精神因素、情绪、组织以及动静脉的血糖浓度差都可以影响饥饿感的产生。 三、运动强度与食欲的关系 人们在慢跑后通常没有饥饿感,只想吃水果等水分多但不易填饱肚子的食物。相反,人们在游泳(尤其在冷水中游泳)后通常会感到饥饿,想吃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3]。剧烈运动后人们大多感到腰酸腿疼,十分疲惫,有的大口喝可乐,有的咀嚼巧克力,认为这样能解饥解渴,其实这样无益于解除酸痛和疲惫。造成这种原因是对于食物的搭配和自身体内血液的酸碱平衡认识不足造成的。长距离的和长途跋涉,大量排汗,造成人体却盐,需要补充点淡盐水是有益的。如果运动时间不长,强度不大,天气不热,体内产生的热量会相对较少,不会大量排汗,也没有丢失无机盐的现象,不需要补充盐水也不需要糖水。 四、运动与饮食规律的关系 关于饮食与运动的间隔时间,一般认为运动后一般半个小时方可以饮食,同样,用餐结束后最好休息两个半到三个小时再进行运动比较合理[4]。但是普通运动者一般不留意或出于客观原因常常忽视这一问题,有研究[5]表明,在消化期间作剧烈运动会严重影响消化,可能发生胃痉挛。心动过速和气喘,在消化期间,血液从肌肉和脑部流出供应消化部门,如果这时用力,对肌肉是不利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特别是较剧烈的运动,要保证充足的饮食和合理的运动时间间隔,以免因饮食问题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小结 运动与食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贯穿整个始终,运动与健康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首先要正视运动强度,不能忽略不同运动强度下的机体状态,也不能盲目的、无视规律的增减饮食。实际上,饮食正面作用的发挥是缓慢的,同时也是持久的,只有长期坚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并在运动中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运动的健康功能.但是不良饮食的负面功能发挥既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迅速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避免不良饮食对身体及运动过程的损害。此外,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与健康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并非仅仅涉及饮食一个方面,如果单纯强调饮食因素,而不关注运动自身的技巧、时间、程度等问题,就属于本末倒置了。运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饮食作为一个特殊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饮食一方面影响人体的健康,另一方面又影响运动行为、水平、过程和运动的健康功能。因此,研究运动与健康中饮食因素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6]。 六、运动饮食改善策略 从饮食的科学合理性角度看,一天的饮食中应包括米、面(或杂粮)、肉、蛋、豆类、蔬菜、海产品、牛奶等,最好在饭后进食一些水果、坚果类食物,这样有利于膳食营养总体均衡。而具体到某个体育项目,则需要有侧重的摄入一些食物,比如进行耐力性体育项目锻炼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蛋白质的摄入,当然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通过具体的计划改善自己的运动与饮食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建立起一套可供自我评价的健康、运动和膳食标准体系,将各类不同人群的分组化特征作为变量,使人们可以方便地了解适合自己的标准.然后运动者可以根据目前的休闲时间现状制订计划,计划中应该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安排,当然也需要有日常膳食结构安排和运动前后的膳食安排计划。计划制订后,坚持按照计划执行,并根据实际效果加以改善则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在温暖室内运动更减肥[J].中国石油企业.2015(10):122. [2] 邵继红,黄水平.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中国公共卫生[J].2005.21(11):1329-1330. [3] 陈星华.运动之后如何饮食[J].保健时报.2004(3):7. [4] 周荣芬.浅谈学生运动员的健康与饮食营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168. [5] 冯丹,吕晓华,马晓菊.体育专业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6-128. [6] 李强.关于运动与健康中饮食因素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129-1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