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政权、政事与朝政 |
范文 | 摘要:“政权”一词,古今词义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古代君王“交出政权”一般指的是江山易主。而唐代李隆基不理朝政,只是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了李林甫,而不是现代汉语理解的“把一切政权都交付给中书令李林甫”。 关键词:政权;政事;朝政;词义演变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1课,该文节选自现代作家冯至的《杜甫传》。笔者以为该文对“政权”一词的使用值得商榷,下面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第2自然段中的文字: 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把自己关闭在宫禁中,寻求感官的享乐,终日沉溺声色,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他把一切政权都交付给中书令李林甫。李林甫是…… 笔者以为,该文中“把一切政权都交付给中书令李林甫”的说法欠妥。 首先,“政权”指的是“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是阶级专政的工具。”按照现代人的理解,统治者把政权“交付给”别人一般指的是“江山易主”。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隋文帝建立隋朝的过程,有如下的表述: 周武帝灭北齐后,汉族势力更有极大的增加,宇文氏政权像一叶扁舟漂浮在大海上,一遇风浪就会覆没,隋文帝杨坚在风浪中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宇文氏的政权。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交出政权”的事件,指的是政权更迭。如大家熟悉的“黄袍加身”,也是后周皇帝被迫“交出政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黄袍加身”的词条,释义如下: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来用“黄袍加身”指政变成功,夺取政权。 历史上记载的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曹奂禅让给司马炎,名义上是自愿 “交出政权”,实际上却是被迫的。 当前,人们常用“交出政权”指退出政治舞台交出最高权力。下面是2013年12月3日新华社的报道中的标题: 泰国动乱持续:反对派要求英拉今天午夜前交出政权 观察者网2015年11月15日在对叙利亚形势的报道中写到: 法国对待叙利亚内战的态度是欧洲最激进的,一直要求阿萨德交出政权。 其次,在史学著述中唐玄宗“交付给李林甫”的是“政事”而不是“政权”。下面是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的文字: 744年,唐玄宗得杨太真为贵妃,宠爱无比,从此昏迷在声色中,政事上更依靠李林甫。唐玄宗曾对高力士说,当今天下太平,我要安居无为,政事全委李林甫去办,你看如何?高力士说,权柄不可以借给别人,如果他造成威胁,谁还敢说他个不是。 历史上有不少能左右皇权的将相,现在我们一般都称其为“把持朝政”,尽管存在对皇权的威胁,但是,只要没有取而代之,我们都不会把这类現象称之为“交出政权”或“交付政权”。 再次,古代汉语中的“政权”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政权”也不是一个概念。如《新唐书·王铎传》:“虽窃政权,将大斥不附者,病铎持其事,不得肆,搢绅赖焉。”这段文字中的“窃政权”指的只是用卑鄙手段得到皇帝的宠幸得以辅佐皇帝,这与我们所说的“袁世凯窃取政权”明显不是一个意思。再如《汉书·杜周传》:“《春秋》日蚀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 这里的“政权在臣下”指的是帝王的权力被大臣把持,也是指的把持朝政,并不存在江山易主的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把一切政权都交付给中书令李林甫”的表述欠妥,建议将其修改为“把一切朝廷政务都交付给中书令李林甫”,或者采用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说法,改为“把一切政事都交付给中书令李林甫”。 个人浅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孙恒振(1966—),男,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教材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