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多向研习文本 深度挖掘神韵
范文

    摘要: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前人在鉴赏古诗方面探讨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但它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因此,不同的诗歌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赏析途径,才能更好地解读古诗。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路径;鉴赏技巧

    在古诗鉴赏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觉得鉴赏有难度,不能寻求和掌握一个相对有效的鉴赏路径。其实,对于古诗鉴赏,本来就是人云亦云,各有各的思考,各有各的方法。笔者拟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思考。一、直击角色,还原作者的真实

    对于任何作家而言,其在作品中总会具有一定的角色。有时是显性的,即角色直接显现在作品之中;有时是隐性的,读者可以透过作品的语言揣摩到作者的角色定位。但是,对于诗歌创作而言,诗人往往是抒情主人公,其角色定位一般比较清晰,学生完全可以感觉得到。不过,这种角色大多表现得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地探寻,并将其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进行还原。

    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首先,就作品而言,作者的身份是一名诗人。从标题来看,曹操运用了乐府旧题,新填了这首诗歌。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在当时影响力较大,被民间广为传唱。《短歌行》节律清晰,朗朗上口,内容丰富,表达高妙。其次,作者的身份还是一位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求贤若渴的能臣。当时,为了朝廷的兴盛、国力的强盛,曹操专门颁布了“求贤令”,向天下征求贤才。比如,诗歌一开始就状写了作者的愁情,而且这种情感只能借酒浇愁。接着,作者明确了自己愁绪的原因——为了寻求“青青子衿”。然后,作者想象这些人才成为他座上嘉宾时的情形,他“鼓瑟吹笙”。作者借用这种热烈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在求得贤才之后的欢乐情感,也借此传达出对贤才发自肺腑的招募态度。在这首诗中,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不少,其表现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为国家强盛所作出的英明决定。最后,要将这两种身份进行重合。单纯的政治家,对贤才的感召力不一定强大,这是因为贤才身份的特殊性。在中国古代,贤才大多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子,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们愿意被当朝的统治者所用,这是他们的内在需求。但是,当招募者是一位既有着相当政治才能的大臣,又是一位文学造诣精深的诗人时,他表达出的语言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能相当高妙地唤醒士子的激越情怀,他们自然也就十分愿意投靠这样的政治家。

    可见,将作者的身份进行还原,解析出其在作品中角色的多样性,对于理解诗作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文本,开展由表及里地探析,逐渐发现作者的特殊身份。二、剖析思想,认知情感的丰富

    基于作者身份的多样性,其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比较丰富。为此,在了解作者身份的真实信息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诗作内涵,品味其丰富性。

    在诗歌鉴赏中,学生大多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不够透彻。例如,对曹操的这首《短歌行》不少学生就用一个“愁”字进行概括。事实上,“愁”确实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但只是情感的类型属于“愁”。至于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愁”,学生对其具体内容则少有精细、准确的分析。为此,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可以就由这个“愁”字导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愁情贯穿全诗,请同学们结合诗歌解析一下共有几种类型的‘愁?”这种设问有利于学生认清情感原来是细致入微的,也有利于学生平定浮躁的心绪,关注和进入诗歌文本的具体鉴赏。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从上而下的梳理,剖析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再者,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层级的交流,让学生在组内讲述各自的见解,然后进行汇总;各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同学在汇报中再次进行全面深入的鉴赏。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剖析出“愁”的具体内容:感慨岁月之短,天下贤才不能很快地被自己所用等。也有学生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全诗思想情感以‘愁为主,表现出多种‘愁情,但应该还有其它的情感,到底还有哪些情感?”应该说,学生在这时已经接受了思想情感复杂性这个诗歌的基本特点,但又基于此生发出新的疑问,这是良好学习状态的直接体现,也是新一轮教学开展的最佳时机。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展开思索,探求诗作中内蕴的其它情感。很快学生将注意力聚焦于诗歌的最后两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来,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既羡慕周公能够招纳天下贤才,而且天下贤才也乐于投靠他;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也想象周公一样,招纳并礼待天下贤才,并期待英才尽快到来。三、细品技法,赏鉴表达的高妙

    对于诗歌的鉴賞,永远绕不开对其技法的品析。作者要达成自己的创作目的,自然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法,它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创作效果。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作者一开头就极力营设自己如何的愁苦,铺陈了自己借酒消愁、渴求贤才的情态。这样的“起”自然唤起贤才和读者对作者的认识,继而继续阅读诗歌。在悬念设置之后,作者又交代了自己愁苦万端的缘由——希望“青青子衿”为己所用,让贤才能更直接地进入到诗歌渲染的情境之中。然后,作者又描写了自己款待贤才的做法,让贤才的心绪为之“激动”,生发出强烈的投靠感。最后,再借助周公的典故,直接点明自己对招募贤才的观点、立场,具有强烈的呼告效应。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可引领学生回望与整理作者的创作表达,从其运用的众多技法之中,加深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认知,并学会在实践中用适宜、高妙的手法达成表达的目的。

    古诗鉴赏路径众多,但对诗歌创作者真实身份的界定,对诗歌思想情感丰富性的认知,对诗歌高妙技法的品鉴,是一个相对便捷的路径。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基于对诗歌语言的剖析以及对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

    参考文献:

    [1]陈令君,韩艳方.国学典籍乐府诗英译文评价意义研究——以《短歌行》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2]宋正福.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17,(18).

    [3]王羚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语文,2014,(18).

    作者简介:高曙燕(1979—),女,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