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课堂的兴趣激发艺术 |
范文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能长时间的专注于所读的语文材料,这是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消除由紧张的思维活动带来的心理疲劳,使得教学在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中获得寓教于乐、寓庄于谐的效果。诱发兴趣不失为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等老大难问题的良策之一。语文教师要运用文质兼美的语文课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用形象生动的讲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陈管见。 一、知识点拨法: 教育学认为:教师如果能把所掌握的广博的科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去,具体分析和机智处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学生往往会由对教师讲课的基本功的赞美,上升到对这位教师的敬佩,进而发展到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和兴趣。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上课总是用知识来牵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课始开,兴即来;课之中,兴更浓:课结束,兴未辍。”我在讲《故都的秋》时,就延伸到“悲秋”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秋与悲的联姻,肇始于《诗经》和屈赋。《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为候人不遇渲染凄清的氛围。屈赋《湘夫人》“目渺渺兮愁予”的背景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由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中国文人才开始自觉地吟起悲秋咏叹调,悲秋这一协奏曲是由中国文人的心弦弹奏起来的。《乐府》有“秋风萧萧愁煞人”,唐时“悲秋”主题描写得最多,比如杜甫有《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煜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辛弃疾有“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曹雪芹深得悲秋精髓,在四十五回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这不仅是黛玉悲自己身世,也是作者曹雪芹悲封建社会之秋了。 在诗词歌赋吟诵中,洞察了郁达夫悲凉的心境。同时也让学生沉浸在优雅的文化氛围中,领略一种书卷气。 二、情境诱导法: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兴趣盎然,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时,对课堂上出现的知识会感到特别的新奇,这使我想起了叶圣陶说过的一句话:“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设“快乐境遇”,为什么就没有“快乐语文”呢?我在教学《登泰山记》时,先从网上下载了一组泰山的照片,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出来,学生立刻被泰山的画面语言感染,情绪骤然高涨,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个例子,是从视觉角度创设情境的。我们还可以从听觉角度创设情境。如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先播放歌曲《千古绝唱》,然后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了音乐营造的悲凉的气氛中,为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情思准备了必要的情绪。 当然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授课语言,同样能营造学习必需的情境。教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动作体态语言,同样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作家魏巍在回忆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时,说她“爱用歌唱的音调教诗”,使他深受感染,终身难忘。 三、暗示启发法: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冰山,那么教师的活动(主导作用)就是其中的八分之一部分,学生的活动(主体作用)就是其中的八分之七。教师的任务是暗示、启发学生发现有研究意义的冰山(作品),然后,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想象冰山(作品)的八分之七部分会是什么样子,再接着鼓励学生潜水探寻冰山的奥秘,让学生写出关于冰山水下部分的报告(即作品的潜在缄默的思想内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三反,则不复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抓住启发的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兴趣。我在教《祝福》时,用低沉的音调说:“祥林嫂死了!”,脸上现出悲凉的神情。学生一脸的疑惑:老师今天怎么啦!对作品中的人物怎么这样动情?这时我就启发学生:“你们知道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言的说开了: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被柳妈的“地狱说”吓死的,还有人说是鲁四老爷逼死的。学生的回答愈来愈接近主题,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发问:“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呢?”让学生写一个样林嫂死亡分析报告。学生做了一回主治医生,能没有兴趣吗? 四、模拟表演法: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时,教学效果才能最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吸收的信息,发挥自己的长处,开动脑筋,想出点子,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模拟表演法便是其中良策之一。 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适合模拟表演。如果是教散文、诗歌,就做回导演,拿出拍诗歌或散文MTV的方案。我在教学《天山景物记》时,就拿出拍散文MTV的方案。准备了一张VCD光碟,从中选出配以草原风光的三首歌曲——《草原牧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之夜》。教师在乐曲中行进,画面的变换中朗读;学生在优美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与课本内容的和谐共鸣中欣赏、沉浸、和唱、跟读、想象、思考,课堂变成了美的乐园,知识和能力在潜滋暗长,给学生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教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先做编剧,把小说改成剧本,然而再导演直到演出。比如在教《一碗阳春面》、《夜》时完全可以这样做,让学生做一回编剧、导演、演员,“不亦乐乎?”当然,并不是每一篇小说都可这样做,此法适合改编室内剧的小说。至于戏剧就更好办了,在此不再赘述。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忌讳做旁观者,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甚至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这个人物形象透视其他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更好的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如果把课上得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教学设计无视学生主体的心理流向规律,用静态的程式图解动态的认知过程,学生就很难动情,也很难产生兴趣。于漪老师说:“上课有时候是平铺的,有的时候倒过来,有的当中拎取片断,有的可以变换段落,其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教出个性来。”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兴趣应首先被考虑到,真正“使学生视学习国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叶圣陶语)。 (李秋华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