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
范文 | 罗诗惠+徐剑成+王紫涵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以丹巴甲居藏寨为研究对象,借助城乡规划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了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协调甲居藏寨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调控对策,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环境;开发利用;调控对策 1 引言 丹巴甲居藏寨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使旅游业成为甲居藏寨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当地居民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当地自然灾害频发。这不仅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阻碍了甲居藏寨的正常发展。因此,深入探究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关系,提出调控对策,对于甲居藏寨日后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 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 2.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丹巴甲居藏寨地形陡峭,坡度起伏大,并且多处土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基岩裸露。同时,由于其可建设用地面积较少,耕地资源十分贫乏,导致当地居民破坏现有林地去大面积开垦耕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 。 2.2 植被资源开发利用。丹巴甲居藏寨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资源丰富,如草本、木本、药用和经济作物、森林植物等。但近年来,当地居民为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大量地砍伐植被,再造耕地或者建设用地,导致许多稀有树种的灭绝,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丹巴甲居藏寨内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稀有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旅游地质资源、地热(温泉)等矿产资源。但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区技术落后以及矿产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不易寻找,导致矿产资源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有的矿厂采矿时只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开采过度,矿渣也乱堆乱放,破坏了当地的土质,导致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丹巴甲居藏寨传统的嘉绒文化保存完好,风景优美,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之首,从此便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使得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但由于当地居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追求与现代文明接轨,追求大都市的舒适感,一方面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景點不限制游客数量,导致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游客所产生的垃圾更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地理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对策 3.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对策:(1)新建房屋时尽量选择在原宅基地上建造,避免占用耕地及其他土地资源。(2)避免滥伐乱垦,从而保护生态,保持水土。(3)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合理进行相关旅游建筑的建设,避免大规模修建广场和观景台等旅游设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2植被资源 开发利用调控对策。由于丹巴甲居藏寨地质条件特殊,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1)在开矿的同时注意植被的重造,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适当退耕还林。同时对已有的植被,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定时监测管理,以保证植被覆盖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对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会改变和影响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应完善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优化矿业布局,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序勘查、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同时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行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同步发展。(1)严格实行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管理模式,以此推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对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论证其对生态环境、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3)对已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及时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其对大气、水、耕地、森林等的不利影响。 (4)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加强矿山环境调查、监测和灾害防治。 3.4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对策。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1)突出地方特色。丹巴甲居藏寨传统的嘉绒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个性存在,是我国旅游资源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注意发展传承[2]。(2)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避免破坏自然景观及环境的原有格调,让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3]。(3)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旅游业虽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同样会产生污染。丹巴甲居藏寨景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4)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 以“滚动开发、循序渐进”的模式,以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杀鸡取卵”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5)应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降低丹巴甲居藏寨的生态环境负荷。当地政府需规范管理门票制度,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差距,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结语:唯有通过建立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推动地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有.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山西化工,2002,(03):59-60+48. [2]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06):92-95. [3]赵晶.传统观光型旅游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探析——以泰山为例[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7):195+1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