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结合 |
范文 | 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追求素质教育的全面实现。但由于目前的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新课程标准与高考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现。如何解决新课程标准与高考之间存在的矛盾,将两者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与高考之间行合而神离 (一)高考对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支持不够 1.高考命题上存在不足。对高考试题的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语文的空间,避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语文阅卷的客观性。但现在高考的命题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高考试题的各个部分:(1)语言常识部分,高考试卷中语言常识部分题目难度太大。像词语运用、标点、语病、语句衔接题等,无论基础多么扎实,几乎很少有考生能应付自如。语知部分的一些题目业已失去意义。(2)文学鉴赏部分,文学鉴赏是极富个性色彩的情智活动。但现在是命题者迫使考生按图索骥,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取消了鉴赏。(3)文言文部分,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人物传记片段。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往往是传统观念的化身。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中,过分纠缠于词句,沉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4)现代文阅读部分,整体感悟少,细部把握多;情感性发挥少,技术性操作多;重共性,轻个性;重再现,轻表现。(5)写作部分,在高考作文中评分标准的伸缩性和阅卷过程中的随意性,使得高考作文缺乏最起码的可信度。严重挫伤了师生教学作文的积极性。我们能做的似乎只剩下要求学生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一点,其它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了。由于这些不足的存在,高考已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在强有力地干预着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2.高考轻视了语文的独特性和必要的人文关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具有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但高考中明显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这主要表现在:(1)选择题。高考语文试题中选择题的选项纷繁芜杂。有时一道关于字形的选择题,就牵涉到对48个汉字的识记和判断。表面上看,这样的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宽,但实际上难度太大,反而降低了试题的了区分度和信度。选择题的重重陷阱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2)作文。高考作文在试题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明显不足。重道轻文是传统,教师想教学生写真话而又怕他们写真话,想让学生创新却又怕他们创新,担心他们一旦越过了固有模式就会引火烧身。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照顾不足 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没有考虑到高考的现状。而高考又是教学的指挥棒,严重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照顾不足主要表现在: 1.新课程标准忽视了对传统的继承。新课程标准一味强调创新,却忽视了继承与创新的规律,忘记了传统语文教学所注重的积累和熏陶。以致于有的教师理解错误,把创新课和多媒体教学划上等号。形式剥离了内容,陷入了新的误区,欠缺科学精神,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规律。 2.在张扬人文精神方面存在误区。新课程标准中追求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也的确需要加强人文精神。但新课程标准中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没能做到与高考同步结合。以至于有些教师在实践中,一味的追求人文精神而陷入了新的误区。一部分人已经把人文精神狭义化,把“人文精神”当作“文人精神”,在教学中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人则把人文精神泛化,以为“关心人的发展”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认为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语文价值的沦丧。他们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基础;注重教法的创新,忽视教法的继承;注重学生的“发展”,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结合 (一)寻求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的特征是高考和新课程标准共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要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最重要的特征是工具性,其次是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结合点是两者的共同目标,即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高考和新课程标准目标实现的保证。人文精神指教育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结合新课程标准与高考,我们要实事求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既尊重语文的工具性,又融入人文性;不惟书不惟上,从而积极探索语文规律。 (二)使高考语文试题和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改进 1.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1)取消高考语文中的标准化试题。多年的实践证明,语文标准化试题只是方便了阅卷。却使试题的信度下降,极大程度地妨碍了语文教学改革。(2)减少识记题的数量,剔除文学常识题、字型识记题和语言运用题。文学常识题导致死记硬背,对于考生而言,高考过去,所背的文学常识就如同一堆被废弃的电话号码。字型识记和语言运用在作文中可以得到检测,没有必要重复。(3)做到高考阅卷网络化。科技的发展为网上阅卷提供了条件。高考阅卷网络化可以引入更多的裁判,在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使最后的得分趋于公正。 2.新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1)结合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相应作了一些改进。但从绝大多数学校的现状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教师多习惯于原有的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老师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技术,但又不惟技术至上,不否定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好的方法。(2)提倡人文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特性,只有二者并重,语文教学才能关注“人的发展”,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必须结合,任何改革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的、求实的态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应该共存及融会。(3)正确认识高考。只要是教学,就应该对其成果进行考核;虽然高考试题难如人意,但毕竟目前还没有一种比高考更好的检测方式或手段。 (三)结合新课程标准建构语文教学的人文环境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建构适应新课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人文环境。人文性的建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教学理念。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比教材的作用更重要。在标准化试题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大多是应试教育的行家,但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的。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以高考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为目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情感的学生。 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人文性集中展现的场所,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更是这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知识上有新发现,思维上有新突破,情操上有新境界,促成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课堂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 3.完善评价制度。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下,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教师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为人文环境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结束语 高考和新课程标准有着共同的目标。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而新课程标准是教学所必须遵循的,但由于客观环境所致,两者的发展没能完全同步。事实上,两者发展进程中的不同步,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出发,辅之以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服务。 (张震霄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