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古诗语句的缩略现象 |
范文 | 摘要:古诗语句的缩略现象一向是学生理解语意的难点。诗词缩略有五种形式,即名词中心语省略、专有称谓压缩、谓语成分省略、比喻词省略、用典引句缩略。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特性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诗词内蕴。 关键词:古诗;语句;缩略 自从近体诗出现,诗歌体式渐趋稳固化,以绝句、律诗为主流,到宋词“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至此,限字倚声的创作催生了诗词林林种种的缩略现象,使之生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必须要熟稔缩略句,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 一、名词中心语省略 将中心名词省去,留下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突出事物的形象意义,增强生动感。常见的有用“红”代指花,有飞红、落红、残红等说法;用“绿”(或“翠”)代指植被;用“乌”代指乌鸦等。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的“黄”“苍”是“黄犬”与“苍鹰”的省略。这里用颜色对举,突出犬鹰的威猛和狩猎阵容的壮美,传达出一种风卷残云的气势和豪情。 有时物名省略,留下名词限制语,凸显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蜀道难》)中“日”意为“日车”(太阳神的车)[1]。如此省略,反而突出了“日”的意象,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气息。 类似的还有“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对雪》)等等。 二、专有称谓压缩 专有名词中的人名、地名、器物名、乐曲名、篇名等,一旦入诗,过长的称谓,常与诗句严苛的字数、平仄相冲突。对此,常见的作者的处理方式有简称、简缩、断取。 简称。以一个字来代全称,地名多别称,人名则多称姓。如:“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指的是建立功业的管仲、乐毅,“关张”,指的是被人杀害的关羽、张飞。 [2]“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张谓《同王征君湘中有怀》),“京洛”指京城长安和陪都洛阳。 [3] 简缩。取首尾两字简化压缩,以代整体。如“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秦皇”指秦始皇,“唐宗”指唐太宗,“宋祖”指宋太祖。 断取。常兼顾平仄和意境,摘取名称中的一两个形象语素,代指全称,以保持上下句音律和谐,画面唯美。以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名为例,有时简称“后庭花”,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有时简称“后庭”,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有时简称“玉树”,如“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王珪《游赏心亭》),察实际情形而灵活取舍。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缘自古曲《梅花落》。诗人这里用了双关、通感,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听到《梅花落》而仿佛看到了梅花在漫天飘落。梅花容易使人联想到冬天,产生寒冷彻骨和凄凉孤寂的感觉。这就比直接说“梅花落”多了一层神韵。 类似的例子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等等。 三、谓语成分省略 古诗词中有一种列锦修辞的句式,谓语中心词被故意压缩,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些名词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最著名的例子是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该句完全用十种景物组成偏正名词短语表达意境: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词学大师霍松林说:“这两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4] 学生在理解时必须补出动词,如:“(执)羽扇(戴)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枯藤老树(栖)昏鸦,小桥流水(有)人家,古道(冒)西风(骑)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品)朱樱青豆酒,(观)绿草白鹅村”(白珽《余杭四月》)等等。 四、比喻词省略 古诗中比喻修辞格有着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经常省略比喻词。这里面大致有两种情形。 名词被用作比喻修饰,这是常见的一种白描手法。如:“云树绕堤沙”(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其中“云树”,指茂密如云的林木[5]。这类词还可以作词缀: 云~:如云一样(高或远或多)的~,如云鬟、云鬓、云帆、云栈、云林、云梯等。 烟~:像笼着一层轻烟的~,如烟柳、烟波、烟光、烟渚、烟萝、烟雨、烟芜等。 雪~:像雪一样的~,如雪肤、雪柳、雪浪、雪海、雪沫、雪絮、雪颈等。 本体与喻体对举,构成主谓结构,省略比喻动词“像”,一个虚指,一个实体。如:“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就试》),两句应该是:无哗(像)战士衔枚(一样)勇,下笔(像)春蚕食叶声”。用“春蚕食叶”来比喻考场的肃穆气氛的还有“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辛弃疾《鹧鸪天·白苧新袍入嫩凉》),这里不是实景,很容易理解错误。 类似的还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等等。 五、用典引句缩略 有一种典故,是撷取故事文献的部分语句,说得含蓄委婉,常要隐去诸多核心信息。不懂典故的人,看不出表达的意思,这大概就是王国维所说的用典中“隔”[5]的情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粗看“树犹如此”,难以明白其义。这里用的是《世说新语》中西晋桓温典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原句重心还在后面的“人何以堪”。词人借此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类似的还有“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豆蔻”指“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指“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杜牧写扬州生活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后面省略“不舍昼夜”,典出《论语·子罕》,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本下注解为:“驾言”是《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言出游”的意思。全句意思是说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表达作者淡泊功名、渴望隐居的志趣等等。 诗词阅读时遇到这种“隔”的情况,必须顺藤摸瓜,找出典故省略的那部分,加以补充完善,方能清楚理解文意。 注释: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国荣.唐詩三百首译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9. [3]张哲永.千家诗评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4]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叶栋良(1967—),男,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诗词阅读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