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
范文 | 吴晓艳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组成。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思维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渐深入。拟以《山居秋暝》为例,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中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基本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信息化教学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古诗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鉴赏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古诗词教学逐渐获得提升。笔者以《山居秋暝》教学为例,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估三方面入手,剖析诗词教学的基本流程,探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一、教材概述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四册诗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学习的目标是“以意象为依据,借助想象、品味意境进而触摸诗歌的灵魂。”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接受过程,意象不仅是视觉意象,而且是“心的意象”。心对物象的介入,使之产生感知和情感。品味诗中的“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一种清新、安逸的情调油然而生,作者借画入诗、借物抒情,对自然美追求向往的审美乐趣也跃然纸上。这正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味的。二、学情分析 中职二年级学生已经有较为丰富的古诗词积累,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他们涉世未深,缺乏感悟生活的丰富阅历,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品鉴能力不足,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仍有待引领提升。三、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情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情感培养”。有鉴于此,教师要以学生自我鉴赏为起点,指导学生掌握“赏诗韵、观诗画、悟诗境”的诗歌鉴赏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组织教学。诵读、意象分析、点评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 1.教师活动 首先,通过学习通平台创建名为“山居秋暝”的学习小组,生成小组邀请码,添加学习成员。 其次,在学习通平台推送《山居秋暝》朗诵、“经典咏流传”电视栏目《山居秋暝》曲目现场演唱等相关资料。 将任务单与分组单上传至平台。第一步,反复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词;第二步,创作一幅描绘诗歌内容的画作上传平台,评选“创意之星”;第三步,自主查阅作者的相关信息,写一篇评传要点(涵盖诗人的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等信息)。2.学生活动 第一,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输入邀请码加入该组。 第二,观看视频、阅读资料。 第三,下载任务单及分组名单。自由编组,上传平台。(二)教学进程 1.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视频,教师吟诵《山居秋暝》。 2.知人论世、走近王维 苏轼曾经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结合课前预习作业,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人王维的解读。 过渡语:秋天,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时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秋之意境呢?让我们走进诗文,探寻答案。 一是赏诗歌韵律,探音乐之美。 第一步:朗读指导 把握节奏,体会语调。要知道本首诗歌究竟该如何停顿,就要首先了解下本首诗的体裁。以五四运动为界限,诗歌可分为旧体诗与新诗。旧体诗歌又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五言律诗在格律上要求十分严格,朗诵一般节奏为221 / 212。《山居秋暝》可按以下韵律诵读: 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明月 / 松间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归 / 浣女,莲动 / 下 / 渔舟。 随意 / 春芳 / 歇,王孙 / 自可 / 留。 第二步:播放名家诵读视频 通过播放名家诵读视频,学生跟读,把握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体会感悟诗歌的音韵美。 第三步:初步感知、解题并疏通诗意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大致了解,思考:《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山居”和“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请四位同学解释诗句,掌握大意。 第四步:平台小练习 教师发放任务单;学生登录超星学习通平台,点击“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并提交;教师点评完成情况。 二是赏诗歌画面,探意象之美。 导入:《东坡志林》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环节。 第一步:提出问题、思考意象 课前要求同学们创作一幅描绘诗歌内容的画作,上传到平台,从中选取评分最高的作品,请“创意之星”说出创作意图。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一副清新秀雅的画卷。) 第二步:自由诵读、找出意象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构成这幅美景图呢?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王维对“山、雨、月、松、泉、石、浣女、渔舟”等自然景物作了精心的描绘。它们富于生气而生姿绰约,尤其“照”“流”二字的使用,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动、跳跃之美呼之欲出。 第三步:发挥想象、感知意象 对事物意象和景物特征进行分析,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并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五幅山村晚景图(空山新雨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请组内讨论,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意象一:山雨细柔朦胧,傍晚的秋天,树木繁茂, 空气格外清爽怡人,层叠的山峦分外寂静,好一片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意象二:夜色慢慢深沉,在周围苍茫的天空中,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此明亮纯洁,透过苍劲的松林和茂密的翠枝,一点点从空隙间洒落而下。 意象三:大自然天成的山石之上,清澈的泉水轻轻流过,月光之下的波光粼粼,恰如光鲜亮泽的锦绸随风而动。 意象四:动听的天籁之音从远处传来,这是美丽的山村姑娘们洗完衣裳后,在月光的照耀下,结伴而行、有说有笑,爽朗的笑声一直传出翠竹林外。 意象五:水波快乐地荡漾,茂盛的荷叶分别倒向两边,一只轻快的渔舟在荷花丛间穿梭而行,大山和这月色荷塘的宁静被“打扰”了。 诗人抓住景物的特征悉心刻画, 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情感交织在一起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 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四步:总结画面内容 清凉秋雨润空山,清光明月挂松间,潺潺清泉过石上,女声笑遍浣衣村,渔舟穿过荷丛,声色相融,景人相衬,静动相依,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晚景图跃然纸上。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引导学生感知怡人的山中景色,体会“诗中有画”的特点,感受山中的自然美和生活美。 三是赏诗歌意蕴,探文化之美。 导入:王国维曾说,诗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所谓境界就是意境,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 第一步:提出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第二步:播放视频——王维中年际遇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王维的人生遭遇。小组内谈论并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王维晚年无心仕途,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世人称其为“诗佛”。“空山”不是山空,而是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第三步:明确诗眼 读诗时,认真思考詩中哪一句最能表现或者表达作者的思想,进而明确诗眼。 即便春芳已歇,诗人依然愿意留在山中。“王孙自可留”作为压轴之句,其典故来源于《楚辞·招隐士》。“招隐士”本意在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做隐士的悠然。诗文描写山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表达的画外意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远离尘俗、归隐山林的愿望。这句正是全文的诗眼。第四步:乐秋之作 古代文人抒发悲伤之情往往离不开借用清秋之物,此诗则属乐秋之作。王维反向而作,实属难得,其笔下之景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安逸平和生活的向往。 第五步:播放视频——山水田园诗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和韵味。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她孕育着中国文学中的超脱情怀。诗人在描摹山水的时候,其实已然厌倦了官场的虚幻,不管沉浮、杂念皆无,悠然自居岂不乐哉? 第六步:播放音乐视频《经典咏流传—山居秋暝》 自古以来,就有以诗和歌的传统。学生起立,伴和着“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山居秋暝》曲目现场演唱的音视频,在吟唱中感悟诗情。第七步:感知文化之美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分组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文化是国家精神的传承和民族灵魂的展现。绵延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其根和魂正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赏析中华诗词、探寻文化基因、品鉴生活之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面貌!同学们,请张开双臂,去拥抱大自然吧!人生自有诗意!第八步:对比点评、总结反思 学生登录平台,完成组间、组内的课堂小组评价打分,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和最佳表现个人。 第九步:作业拓展 首先,拓展阅读王维的《鹿柴》《竹里馆》《鸟鸣涧》等诗,进一步体味其“诗中画”特点。 接着,在“为你读诗”中录制一段《山居秋暝》音频,上传平台,互相点评。(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信息化平台的运用,一方面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实时探讨了解、分享彼此的疑惑与成果,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之间比学赶超、团结协作的学习意识。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筛选汇总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参考文献: [1]杜延霞.《山居秋暝》教学设计[J].现代汉语(教学研究版),2006,(11). [2]骆婧婷.“空”山自可“留”——“山居秋暝”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论坛,2018,(4). [3]韩建飞.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广东蚕业,2018,(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2018/07/079】 作者简介:吴晓艳(1984—),女,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盐城市教学能手,主研方向为文学研究与教育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