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应该这么译 |
范文 | 摘要: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选有《小石潭记》一文,其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的注释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是“为”“岩”在“作祟”。正确理解是“为”是比喻连词,“像”;“岩”应为“洞穴、石窟”之意。 关键词:“为”;“岩”;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选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其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的注释令人费解。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关于这个注释的争论有二:一是“为”依据注释理解为“成为”,欠妥;二是并列的四个词中“坻”“屿”“嵁”分别作了注释,“嵁”是“不平的岩石”。照理,“岩”不做注释,应当译为“岩石”,但这样理解,不能和“嵁”并列。 一、先来看“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对“近岸,卷石底以出”的补充描述。说那些靠近岸边,从水底露出石潭水面的大石头,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这有悖情理。露出水面的石头怎么就成为坻、屿、嵁、岩了呢?之所以出现这种理解上的“乖谬”,其实是“为”在作祟。“为”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词,其释义也比较丰富,“成为”也是其常见义项。“为”还有一个义项不容忽视,就是比喻连词,理解为“如、若”。《广释词》中说:“‘为犹‘如,比喻连词。”在语言学家裴学海著的《古书虚字集释》中亦有此训。“为尔寂寂,邓禹笑人”中的“为”正是此意。 若此,“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译为“(靠近岸边, 从水底露出石潭水面的大石头)像坻,像屿,像嵁,像岩”。 这样理解,眼前的景象就成了游历者主观上的感受,更符合客观实际。 二、再看“岩” “岩”为会意字,本义是高峻的山崖、山峰。如“高岩峭壁”“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岩”就是此意。“岩”还有一个义项:“洞穴、石窟。”这个义项在《汉语大字典》《辞海》等辞书中都有收录。如“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中的“岩”就理解为“洞穴、石窟”。有个成语“岩穴隐相”,“岩”也是“山洞、洞穴”之意。文中的“岩”应该理解为“洞穴”,这与“坻”“屿”“嵁”并列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再者,柳宗元笔下的永州位于湖南和广西交界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有学者也认为,《永州八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喀斯特地形的记录。喀斯特地形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有大大小小的溶洞,这也可以视为“岩”理解为“洞穴”的佐证之一。 在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备受推崇。由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也选有该文,编者对“为”“岩”同样没做注释,这也给师生解读文章带来不必要的疑惑,实为憾事。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文言文学习字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南昌燕(1973—),男,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