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
范文 |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渴望实现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网络真正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一理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状态。网络与其他媒体一样,是一种传播工具。网络教学就其本质来说仍然是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借助网络来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自我评价。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我认为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全球化 计算机的互联,使每个网络终端都能够享受到每台服务器的丰富资源(教学资源站),网络互联所形成的海量信息为传统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己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名篇巨著,尽收眼底。“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名言是过去对老师知识储备的量的要求。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来应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如何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2.教学环境虚拟化 数字化的教育信息借助网络,使教育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的局限,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教室”,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网络的大门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在有限时间里面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可能性。网络的开放性也突破了教师辅导的一个难题,网络可以轻松地实现一人和多人的对话,这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教师教学个别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分时间段地面对一个群体,且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每个学生的起点能力、一般特征和认知风格;学生们也是分时间段面对几个共同的教师,没有多少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所以教师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指导,学生也难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在网络环境下,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可上网提供咨询、指导和教学。学生和教师是一个群体动态地面对另一个群体,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度及时间来安排学习,个性化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每个人都处在教育优势之中,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得到尽情张扬。 4.学生学习自主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限制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当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很多时候他是没有时间和机会来选择自己所需材料的。在这个环节上,网络则可以扬长避短,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没有必要只是单纯面对着一个教师为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自己所选择的材料。也不会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维和确立自己的某种观点。网络的可选择性就可以很好地处理传统教学上难以处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就有可能过难,造成这部分学生吃不了;而另一方面对于有的同学则是过易,致使这部分学生不够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网络终端前的学习者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选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指导教师等。这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5.教学中主客体角色的替换性 网络环境中,被动意味着一无所获。学生要学到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就必须主动去探究,教师由知识的提供者、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导航者;学生根据其需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在学习中自身内在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心智的扩充。自主、自导、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得教育客体具有了主动性探究知识的创造思维能力。角色的变化也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教法由“灌、管、压”向“启、引、导”转变。 (孙前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