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作文教学的目的性和程序性 |
范文 | 高小艳 钟舟海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以来就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是从简单的基础性的单项训练开始,最终过度到整体的训练,进而获得某种能力。然而,目前比较常见的作文教学方式是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分解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进行完整篇幅的整体训练。它既要学生讲求主旨与材料、思路与结构,又要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借鉴传统作文教学的某些合理方法,强化每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性,使之程序化,是目前作文教学改革中切实可行的出路之一。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文体训练为中心,以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为手段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由于训练的目的性模糊而产生许多问题,例如命题的随心所欲,指导的苍白乏力,批改的泛泛而谈,讲评的蜻蜓点水等等。最终导致该程序事实上只剩下两个环节:命题——写作。其结果是,学生对教师的批改所悟甚少,对课堂讲评过耳即忘。如此一来,即使学生遵从“多写多练”的经验之谈,也只不过是一次次地重复原有的水平,难有真正的提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作文教学程序毫无可取之处。事实上,只要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上明确目的性、强化程序性,我们仍能形成科学的作文教学程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作文命题,力求目的明确 一篇作文,不外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文训练,主要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有话可写”,即要有丰富恰当的内容;二是“写准写好”,即处理好主旨与材料、思路与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问题。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并紧扣文章的基本要素,如主旨和材料、思路与结构、语言表达分项训练。训练的目标体系图示如下: 要加强作文教学的目的性,使作文命题目的明确,就必须根据作文训练目标体系和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谱。作文命题依据此计划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毫无系统性。具体说来,制订计划时可依据以下四点: 1.紧扣学期教学重点 作文的命题应紧扣学期教学重点,或以“主旨的确立与深化”为主要训练目的,或以“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为主,或以“结构的安排与优化”为主,并通过作文指导把这些能力训练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写起作文来确实有“法”可依。学生在同一目的、同一范畴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过程中就有可能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规律,从而使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结合单元教学重点 教材中每单元自成一个小体系,有一定的教学重点,可结合有关课文,借鉴课文的写法,侧重某一文体的训练。比如,进行记叙文或议论文的“主旨的确立与深化”训练,指导学生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使课文讲授与写作指导紧密结合。 3.兼顾口语教学系列 口头表达训练与书面表达训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作文命题时可根据口语教学内容,考虑相关的作文训练。例如,口语教学中“介绍与解说”可配合训练说明文的写作;“交谈”配合记叙文的写作;“演讲”、“论辩”单元配合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当然,这些训练都应紧扣学期训练重点,训练形式可以是大作文,但更多的是小作文、片段写作等随笔形式。这样做可以使写作训练变得灵活多样,反馈迅速。 4.紧抓语言表达训练 文章就是由字、词、句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组成的,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因此,作文训练计划中不能忽略了语言表达训练。我们知道,学生“作文难”,除了“无话可说”之外,“有话说不出”也是一大原因。“说不出”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概括、描述,这是词语贫乏的一种表现。词语贫乏还使学生作文出现语句不通、词语搭配不当、表达不准确等毛病。“准确”尚做不到,“生动”谈何容易?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除鼓励学生多读名篇、多用新词之外,进行词语积累的“每日一练”、“每日一记”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词语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词汇量的增加亦无法一蹴而就,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能奏效。其次,可进行模仿造句练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学词语、新学修辞方法的应用效果,并在写作中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是使语言表达生动起来的一条途径,同时也使词语、修辞教学走出“只知识别”的浅滩,达到“学以致用”的自觉层次。 二、作文指导,重在授之以法 小赫尔斯在《写作哲学》中谈到:“写作必须当作一门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的学科来教授。”确实,作文教学改革还应该由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转向以传授技能为主。虽然人们常说“文无定法”,但“文无定法”对于文章大家而言是真理,对于学生而言却往往只能使他们无所适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出售玄虚的“文无定法”,而应当切切实实地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法给他们,使之“先规矩而后巧”。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1.依葫芦画瓢,有章可循 教师提供的“葫芦”可以是课文范例,也可以是课外范例,只需是有可学可取之处的篇章即可。这需要语文教师拥有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的执着精神,练就善于发现模仿素材的慧眼,强化学以致用的观念。例如,《明湖居听书》一文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技法描写白妞,据此可设计仿写练习指导:“多角度描写人物”写作训练,或“烘托手法在场面描写中的运用”训练。这类练习同样可以兼顾学期作文教学目的。 2.化整为零,化大为小 作文命题之后,如果仅仅列出作文要求,诸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旨明确,选材得当”之类,至多再用理论知识简单地解释一通就算是作文指导的话,那么,这样的指导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所谓的作文指导,似有实无,学生只能是似懂非懂,毫无收益。作文指导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因此,对于“主旨的确立与深化”、“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结构的安排与优化”等能力以及三大文体的写作要领,宜进行分解,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分项训练。例如议论文写作训练可指导学生进行“如何紧扣论点对论据展开分析议论”、“如何分割论点,确立分论点”、“怎样选择论据才具有典型性”等专项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 3.妙语解题,启发诱导。 有些命题作文,如果教师在作文指导时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投向自己的心灵深处,那将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启发诱导学生“写什么”、“怎样写”。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就很善于这样做。例如,她在进行《运动会一角》习作指导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学习周立波的《分马》时,文中老孙头在栗色小儿马的光背上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们,……老孙头的神情、语言、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而周围人的语言、动作又烘托得恰倒好处,于是创作出如此动人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动人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场景比比皆是,就是学校也不乏其例。运动会、劳动、班级集体活动、节日学校活动等等都会出现欢乐的、吸引人的场景。我们刚开过运动会,就以运动会为素材,截取其中一角来写。请大家发表意见,‘一角可以写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后)‘一角是空间概念,整个操场是个‘面,你就选择这个‘面中的某一块,无须写全景。既然写‘一角,当然要选择最精彩的或富于戏剧性的场景来写,不可拖沓。看谁捕捉的镜头最佳,写得最生动。” 这段话,既摆出了仿写的“葫芦”,又巧妙的解释了习作题目,并强调了写作要求。其结果,勿庸置疑,学生文思泉涌,佳作纷呈。 三、批改讲评,强化作文目的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师提倡学生自批与教师选批相结合的方法。然而,如果批改缺乏目的性则容易流于泛泛而谈,难有实效。只有紧扣作文目的和作文指导中强调的内容,学生才能在批改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并为教师的作文讲评奠定基础。因此,作文批改的原则应当突出本次作文命题目的这个重点,兼顾其他。作文评分也该以此为依据,挖掘学生作文中这方面的闪光点,使学生尤其是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增强写作兴趣和信心。 作文讲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作文讲评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使程序化的作文教学功亏一篑。作文讲评的关键在于紧扣作文教学目的,强化作文训练的技能,与作文指导的内容保持一致。这样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就形成了一个目的性很强、重点很突出的完整的程序。在讲评之前,可从学生自批或老师选批的文章中选出若干篇“典型”习作印发给学生。作文讲评时,学生比较阅读这几篇讲评范文,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围绕某一训练专题自评、他评、议论、验证;教师则归纳、讲评,或矫正缺失,或肯定鼓励,使理论知识、技能指导与练习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该项训练专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这项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作文指导讲评才算落到实处,作文教学的目的才算最终达到了。 总之,科学的作文教学程序应当包含这样四个环节:目的性很强的作文命题、技法具体的写作指导、重点突出的文章批改以及兼顾上述内容的范文讲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一次专题性单项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将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得到提高。 (高小艳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钟舟海 江西理工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