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程实施随想 |
范文 |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已基本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铺开,教师们由于受传统教学习惯、教学观念的束缚,加上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对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还存在观望、等待、听之任之的想法,因此,在实施课改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羁绊。 一、学校应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实际行动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探索。如:理、化、生学科,系统的知识内容减少了,增加了探究、实验等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教学实验设备。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是否配套,能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实验药品是否齐全等问题,往往制约这类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学校管理者的态度对教改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教改过程中,学校领导还应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为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做好物质保障,为课程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学校领导必须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做课改的促进派,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与主力军 1.明确指导思想,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那种重教轻学、重传授知识轻教育学生、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方法,变为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人格修养。这种由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未来的转变,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随之发生本质的改变。 2.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学习方法都决定了教师角色和行为必须发生改变。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点拨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开发者。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吃透其内涵。其次教师应该大量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研究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方法。再次,教师还应积极学习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应对学生随时提出的新问题。 3.教师的自主探究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还必须多一些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首先要精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全国有近十套教材,不管那一套教材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蓝本进行编写的,新课程标准才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唯一尺度。同时,还应细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直接针对学生的教科书,研究透编写者的思路和意图,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把自己的素质“外显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实施教学,要按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即按照教材的思路去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 另外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增强自主研究的意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探索本身就存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扩大课改影响,使基础教育改革人人参与,相互交流,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4.改进教研活动,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原来的教研活动不外乎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往往流于形式,长年累月没有什么新内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研究要一改原来的教研活动常规,首先,人人都要研究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标准的核心和内涵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其次,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体系改变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师的学习、交流,掌握其精髓。 要走出原来集体备课的误区,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特别是在新课改刚刚开始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单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失误,防止出现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个人独裁”等现象的发生。 (李洪波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许庄街道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