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寄情于酒 壮志难酬 |
范文 |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用浩荡奔流的酒潮酒浪去荡涤万古悠悠的大悲愁,这就是李白,和他的《将进酒》。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与吴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吴应诏赴京,荐之(指李白)于玄宗。秋(李白)应诏入京,被召见于金銮殿,命供奉翰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为高力士、杨贵妃等人所谗毁,诏许还山,赐金放还。三月出京……”这次政治上的挫折,给了李白以沉重的打击,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忧国之思。曾在边地游猎,自言一箭射穿两虎;一射并中双鸢”(以上引文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年表》)。当时,李白与岑勋、元丹丘友善,岑、元曾招李白相会饮酒(李白有《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纪实)。《将进酒》大约就是李白当年在友人元丹丘处所作。 《将进酒》思想感情极为复杂。这首诗鲜明地表现出诗人豪放傲岸的性格和他对现实不满所特有的那种忧郁、愤懑的情绪。诗一开头就用浪漫的夸张手法,巧妙地引出了人生若梦的主题并烘托出惊心动魄的悲剧气氛。接下去歌咏及时行乐,先说暂时把不愉快的事丢开不想且与友人纵酒放歌;再说要尽情地欢娱戏谑,销万古愁于十千斗酒之中。虽然通篇不离酒,但酒中有深情。人生若梦、及时行乐这个主题,在诗中犹如大江大河波涛汹涌,使读者无法回避,应该承认,人生若梦和及时行乐本身确实是一种消极思想,但李白产生这种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到任何社会问题,却流露出一种极为深沉的忧郁和愤懑的情绪。这首先是诗人当时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的反映。李白“赐金放还”“浪迹天涯”之后,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他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却有着宽广的胸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何等的气概!他感到在现实中没有出路,人才受到压抑,便高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代表无数在封建制度压抑下的人们叫出来的呼声,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反抗的豪语。在那个时代,一些有才能、有理想、有高尚品格的人,在政治上却总是失意,心情十分孤独、忧伤,但诗人毕竟是一个积极面世并怀有强烈政治抱负的人,所以在诗中唱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诚然,诗人内心思想的矛盾使他非常痛苦,但也使他的诗篇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但愿长醉不复醒”,从字面看来极为颓废,可它并不使人产生颓废的感觉,反使人产生奋发的情绪;“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并不是诗人斗争失败后的消沉,相反的,正是诗人对于现实不满的极端愤懑的表现。应该说,这些都是诗人的“济世”热望无法实现时发出的愤激之词,背后隐藏着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抗议! 郭沫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嗜酒自然是坏事,但对李白来说,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酒是使他从迷信中觉醒的触媒。……因而他的好诗,多半是在醉后做的。……读李白的诗使人感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李白与杜甫》)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将进酒》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对唐王朝统治者的绝望,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怀疑。这首诗不仅充分地显示出诗人的性格及其思想上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已经同社会政治发生了深刻的联系。应该说,这是李白后期作品的普遍特点。在李白的后期作品中,“酒”与“愁”总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友人会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水》);……这些“愁”,皆系由政治失意而来,并包含着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对现实社会已经感到极度失望,却仍旧不肯抛弃“济世”的理想。从这一点出发,就能对李白及其诗篇《将进酒》作出正确的解释。 我们欣赏像《将进酒》这样的饮酒诗,不是因为对酒或对李白饮酒感兴趣,而是因为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往往最能代表李白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作为诗人的李白,历来被人称为浪漫主义者。《将进酒》这首诗就是在广阔无边的背景中,贯串着大江大河似的奔腾浩荡的气势,具有清新、开朗、自然、豪放的风格。透过诗篇,我们可以望见诗人的灵魂,感受到诗人的跳动脉搏。在《将进酒》中,诗人一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就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展示了黄河的奔流气势,气魄雄伟豪放,一种高超、雄浑意境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向往。接下来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度夸张,形象生动地说明,飞光似箭,使诗人百感交集,其中不无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悲哀,读之令人慨叹!这既是托物起兴,也是触景生情。至于诗的中间忽三言、忽五言、忽七言,长句短句错综。这种用奔放的语言铺陈畅叙,有类似赋的写法,亦有移山镇海之势。 (王运强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松岗高级中学5282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