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
范文

    每一类诗歌都有它独特的创作思维,与其相应,也有它独特的解读方法。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探究咏物诗,旨在探究咏物诗构成要素共性的东西,并思考这些共性的要素隐含着的艺术手法和情感主旨。咏物诗作为高考的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型,这种解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咏物诗的创作规律和主旨表达。

    一、咏物诗的构成要素

    诗人要描摹事物,一般从两个角度入手,即物的本身和物的环境,“物的本身”即“物”的形态、色泽和动作。“物的环境”即指“物”所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这是诗人写物的必备因素,没有它们,咏物诗的创作就是空谈,所以观照这些因素就抓住了咏物诗的最具特色的东西。

    二、咏物诗中的“形态”“色泽”描写

    例如: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青松》(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这些咏物诗中,事物形态、色泽的特点代表着一种精神品质。“孤”“独”“一”象征(比喻)傲然独立,“直”象征着“正直”,“白”象征着高洁的品性,甚至“粉身碎骨”“零落成泥”也象征着一种身处绝境的勇敢。所以他们独特的外在形象是诗人某种审美思维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表达。

    三、咏物诗中的“动作描写”

    例如: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郑诗中“独立疏篱”“抱香死”这些动作象征着菊花傲然独立、宁死不屈的精神。虞诗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象征着“蝉”拥有高洁的志趣。而刘诗中的素蝶一系列的动作比喻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阮诗则以一系列的动作比喻凤凰(诗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一个特殊的动作暗含着诗人的一种情感,诗人为表达心中之志,努力寻找着一种富含象征意味的动作,含蓄蕴藉地表达也是咏物诗的机巧之处。

    四、咏物诗中的“环境描写”

    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杨柳枝(白居易 )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形态、色泽、动作这些要素写出吟咏主体非凡的品性和卓越的才华,环境的荒凉破败使怀才不遇的主题更加明确。当然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是很多的,需要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如前文提到的,郑诗中“独立疏篱”“北风中”是环境描写,“独立疏篱”写出菊花所处环境的僻幽,没有繁华热闹,没有车马喧嚣,有一种孤寂的氛围,但菊花却感受到趣味无穷,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在此溢出。“北风中”写出它对苦寒环境的拒排,恪守高洁的品性可见一斑。陆诗中大肆渲染梅花所处的环境,“驿外断桥”荒凉寂寞,但这并不是环境的全部,“更著风和雨”更加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凄寒,凄风苦雨的侵扰,但是改变梅花的品性依然如故,环境的恶劣反衬了梅花不畏艰难的品质。虞诗中“居高”是蝉所处的环境特点,烘托出蝉品行的高尚。表达了诗人对品行高洁的赞美和追求。而阮诗“适逢商风起”“但恨处非位”等句,分明看出了诗人的自况,通过环境,阮籍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借凤凰的生活环境曲折表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寄托遥深。

    咏物诗的环境仿佛都是负面的东西,但是却有一个积极的功能,反衬出吟咏主体高尚的品质。所以,环境引发出一个明确的写作逻辑:尽管环境险恶,但“我”没有沉沦,依然傲然独立、高洁脱俗。

    (单继伟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01003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46:10